陈旭峰: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如何延续

陈旭峰: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如何延续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古村落“消失”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据有关专家统计,中国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间消失了数十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余个自然村落。伴随着古村落“消失”的是传统文化“基因”的“消失”。

传统文化“基因”是古村落的“灵魂”。在古村落的保护中,传统文化“基因”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涉及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外在保护,集中反映在古村落建筑形态的保护上,这是古村落“硬实力”的体现,还涉及无形的文化层面的内在保护,集中反映在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的保护上,这是古村落“软实力”的体现。如果把物质形态的外在保护比喻为是对人的“躯体”的保护,那么文化形态的内在保护就是对人的“灵魂”的保护。

对于古村落保护中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物质形态保护与文化形态保护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物质形态保护而没有文化形态保护,这样的古村落虽然“躯体”活着,但其“灵魂”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乡土文化“基因”是古村落的“灵魂”,传统乡土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古村落保护来说至关重要,从根本上决定了古村落保护工作的成败。因此,物质形态保护的缺失突出表现为大量的古村落在加速“消失”,而这些古村落的“消失”同时也就意味着传统乡土文化“基因”的“消失”。第二个层面,物质形态保护是基础、文化形态保护是关键。在古村落保护中物质形态的保护是基础性的,离开物质形态的保护来谈论文化形态的保护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古村落保护中文化形态的保护是关键性的,文化形态保护才能让古村落真正“活着”。

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正在消失。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古村落众多,人们对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到位。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着众多挑战。突出表现在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正在消失,其危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古村落的“消失”使传统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失去了根基。我们都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传统乡土文化“基因”是建立在古村落这个有形载体上的。如果古村落这个有形载体已经“消失”了,传统乡土文化“基因”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必将慢慢“枯萎”直至“消亡”。因此,传统乡土文化“基因”的存在是离不开古村落这个有形载体的。而近年来,随着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大量的古村落在加速“消失”,这对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极大威胁。

其次,古村落人口“空心化”使得传统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失去了主体。我们知道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人都没有了,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大量乡村人口外出务工,使得乡村的农耕文化、宗祠文化、民俗文化、技艺文化等传统乡土文化正在慢慢“失传”。乡村人口大量外流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乡土文化“基因”传承的代际“接力”模式,特别是在当前外出流动人口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背景下,传统乡土文化“基因”难以传续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第一代外出流动人口来说,其保护与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基因”的观念和意识还是较为强烈的,而对于新一代外出流动人口来说,其保护与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基因”的观念和意识已经非常薄弱了。可以说,古村落人口大量外流必将使传统乡土文化“基因”日渐凋零。

最后,城市化的乡村教育使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失去了载体。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被教育者的耳濡目染来完成文化“基因”的社会化习性。然而,我国当前乡村教育城市化的特征非常突出,这不仅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城市化,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农家子弟离开乡村,还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城市化,在乡村教育中基本看不到传统乡土文化“基因”的影子,灌输的都是城市现代文化“基因”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实行的“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更是为乡村教育城市化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使乡村学校彻底离开了乡村。可以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对于乡村教育更好发挥传统乡土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功能是极为不利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