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问题”,构建“理论中的中国”(2)

面向“中国问题”,构建“理论中的中国”(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面向“中国问题”且建构“中国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命运往往随着时代发展与实践需要而“潮起潮落”。如果一种理论能够“真灵”地解决时代问题,体现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那么,这一理论的发展自然会拥有一个好的发展命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捕捉到当代中国的迫切问题,把中国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深刻的精髓都汇集在自己的理论体系里,并成为当今时代和人民的产物,才能真正满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那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能切中实践需要并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呢?这就特别需要敏锐地捕捉体现时代发展的中国问题并及时地破解时代难题,建构起能破解“中国问题”的原创性“中国理论”。

当代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特别需要建构起一种能代表中国软实力、可与西方理论比肩、达到世界理论发展最高水平、能影响世界、具有传播性的“中国理论”。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

畅通传播渠道是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力的有效措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够影响实践、影响世界并具有吸引力,还离不开畅通的传播渠道和富有感染力的传播方式。传播首先需要传播者真懂。如果传播者没有“真懂”理论,这对理论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损害。传播者的“真懂”,主要体现在他能完整准确深入地掌握一种理论的提出背景、所分析解决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核心理念、基本内容、精神实质、重要意义和理论得失。传播者在对理论的内容“真懂”之后,如何在传播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理论传播呢?当然,进行理论灌输是首要的必要的。然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单向的理论灌输,还要努力做到:第一,理论传播者要精准把握理论的本质和精髓,将理论化繁为简且作出简明扼要的概括,以便于人们记忆、理解和传播;第二,理论传播者要注重贴近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实际,精准掌握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和精神需求,找准理论与人民大众需求的结合点,便于人们认知和认同;第三,理论传播者要借助具体的、感性的、有形的载体和方法以有效传播理论的精髓,便于人们理解;第四,理论传播者要在语言等方面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既避免教而不乐,也避免乐而不教。换言之,理论传播者要由过于注重抽象理论向也注重生动直观转化,把政治话语同时也转化成为大众话语,内容简明扼要,宣传喜闻乐见,使民众在生动直观中认知理论,使其入心入脑,扣动心弦,打动心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