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考古学与中国古代文明(5)

摘要:今天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考古就是挖宝,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现代考古学是本身有一整套理论、学说、技术和方法的现代科学。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了91年的历史,但是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仍然是太短了。相对于中国这么悠久的历史和这么广阔的疆域,中国的现代考古工作还只是开始。

(三)考古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色

第一点,中国古代文明是绵延不绝的。所谓绵延不绝,就是说我们后来很多的思想文化的要素,可以在很早的考古材料里面发现。举个例子,公元前13世纪的一块甲骨文,是商朝武丁时代的,上面记载:“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因风曰凯,西方曰彝风曰韦,北方曰宛风曰役。”它是讲四方神和四方风的名字。而《尚书·尧典》里说春天“厥民析”,夏天“厥民因”,秋天“厥民夷”,冬天“厥民隩”  就是宛。析、因、夷、隩和析、因、彝、宛其实是一回事。这就说明,商朝讲的一些神和风的名字,实际上在我们今天还在读的《尚书》里就有。这是什么意思?“厥民析”,就是春天的时候老百姓都分开下地了;“厥民因”,就是在夏季继续干活;“厥民夷”就是去收粮食,把地弄平了,夷,是平的意思;隩,是藏,把谷物藏起来了。所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把它变成神的名字,在商朝的甲骨文就有,一直传到了现在。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就是说天让大禹当王,让他来安排九州,“随山濬川”,把山开辟了,把河治理了(大禹治水)。我们读的《尚书》里面的《禹贡》和序,说“禹敷土” “随山濬川”,跟盨铭一样,这说明在西周时候的神话故事,也保存到今天我们还在读的古书之中,所以中国的古代文明是绵延性的。

第二点,中国古代文明是包容性的,它能够综合各种文化。我们举一个例子。河北平山发掘的战国时期中山国王的墓葬里面,有一个器座,它是一个老虎,老虎嘴里叼着一只鹿,浑身都错金银。还有一个器物,也是这个墓里出的,形状是有翅膀的兽,这些造型的来源都不是中国的。这种有翅膀的兽,跟刚才那个一个动物咬一个动物的艺术主题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元素,从中亚、西亚、一直到欧洲都有类似的母题。中山国是白狄,是从草原民族来的,他们带来的文化和中国的错金银技术结合在一起,造出来这些文物,足见中国的文明,从来是一种包容性的。

第三个特点,就是我们重视礼乐。礼乐本身体现和谐的观念。我们自古以来以礼乐施教,不管是礼仪还是音乐,强调的都是和谐。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的列鼎就是代表礼,有9件,从大到小。还有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编钟,一整套的编钟,可以用来演奏现代的乐曲。这些都是礼乐和谐的体现。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强调以民为本,强调中道。2008年的7月,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是由校友捐赠,从香港抢救回来的,将近2500枚的竹简,里面有一篇记载周文王的遗嘱。周文王在位50年,他病重的时候把太子(周武王)叫来,给他讲了遗嘱。这个遗嘱里面不是讲怎么去打仗,而是讲了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舜的故事,说舜原来是小人,不是贵族,是种地的,而他要求自己力求中道,要“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庶万姓”,就是老百姓),就是说舜的修养和民的要求是一致的。当然这是一个传说,但周文王在临死的时候对他的儿子交代了这样的故事,所强调的思想正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并不很长,很多人说中国考古学目前处在一个黄金时代,我认为这只说对了一半,最好的一个说法是,我们处在黄金时代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更重大的发现、更深入的研究应该在未来。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从1926年、1928年开始,只有80多年的历史,这相对于我们中国的古老文明、广阔疆域,是很短促的。文明史上的诸多问题,应该在今后解决,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我自己可能是看不见,可是在座的很多朋友一定会亲自看到它的辉煌的成绩。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