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框定的人生(2)

4:3框定的人生(2)

——王学伦《耕耘荧屏》鉴赏

2007年7月    与某红军师战士在一起

2007年7月 与某红军师战士在一起

——终于活着回来了。参战回来的路上,火车路过家门,他想把自己平安归来的消息尽快告诉家人。可无奈列车经过自己离铁道旁不到200米的小村时,是不会停车的。这时古代“鱼雁传书”的故事略过了他的头脑,他决定来个现代版的“飞车传书”---他把事先写好的信装进牛皮信袋,再用一根红绸带,绑在从前线带来的一个军用铁皮黄桃罐头上,并在信封上写明,家住在火车站旁的哪个村子和父亲叫什么名字,请捡到信的人留下罐头作为酬谢,烦劳他尽早地把信送到自己的家中。车过家门口小站时,他把信投了下去。一个在大山深处小站里默默工作了几十年的一个老员工,捡到信后,帮他完成了这一切。第一时间向家人报告了一个军人从战场平安归来的消息。他把这个过程写成了散文《飞翔的家书》发表了出去,惊喜的是该散文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评选中,竟然获得了个金奖。

参战回来以后,他利用手中摄像机拍摄了大量的反映部队官兵精神面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军民共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新闻和专题。尽管他当时仍是个电视报道的通讯员,但他的成绩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1989年11月,就在即将转业地方之际,他被军区以特殊人才的名义由志愿兵直接转为了正连职上尉军官。——十年前破灭的军官梦,就这样又续上了——家属从农村随了军,儿子也进到了部队的托儿所。用他的话说,一个吃滕州地瓜干长大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他过去只有在梦里才敢想的一切。

2008年6月 在四川青川县采访54集团军军长戎贵卿

2008年6月 在四川青川县采访54集团军军长戎贵卿

提干以后,身为文化干事兼电影队长的他,却丝毫也没有放松对部队电视报道工作的坚持。由于工作成绩的突出,1995年9月他被选调到了中央电视台济南军区记者站,和我成了同行。成为了一名专职在4:3画面中耕耘求索的电视记者。在他从记者、副站长到站长的专业历程中,他参加了大量的中央电视台和全军组织的《请祖国检阅》、《万里海疆行》、《世纪初年走边关》等大型新闻系列节目的报道,本军区的重大演习和重大典型的采访报道更是少不了他的努力。

1998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随部队开赴到了抗洪一线。哪里有官兵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白天采访拍摄,晚上写稿,编辑传送图像,整个人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抗洪结束后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抗洪抢险电视报道先进个人。正是由于由于这个原因,在奥运会前夕,我在电视上看到他穿着个裤衩,在一帮人的簇拥下,手举火把跑在了奥运火炬传递的行列中。——这可是我们搞军事电视报道从业人员中唯一的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学伦勤奋、实干,而且多思、善悟。占据全书的3/5篇幅的电视新闻部分,最能体现他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在这一部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由他反映出的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从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折射出了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脉络和缩影,也体现出了他作为一名军队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书里所编新闻中不乏时政式报道和突发事件式报道的范本,相信对初踏电视新闻行业的从业者是会有着不小的启迪。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