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实际”当然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众所周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是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要内容,也形成了他基于历史,服务人民,阐发未来的系统思考。很显然,历史思维已经成为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对中华文化的敬重与深情,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高度重视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等一系列著名论断。总书记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经验教训,贯穿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

《意见》正是集中体现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将讲话精神转化为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将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意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走过来的。无论是延续了1600多年的奴隶社会,还是延续了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期间尽管有过社会经济形态、社会阶级阶层、民族关系的剧烈变动与王朝的革故鼎新,有过统一与分裂的震荡和组合,有过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融,但中华文化不仅没有中断、消失,而且在不断地传承、光大、创新。例如,在前一个历史阶段,礼治是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后一个历史阶段,虽然社会形态不同,但礼的思想仍然得以继承,“大一统”、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构成了自秦至清封建文化的显著特征。孕育于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法思想,在封建社会得到发扬光大。物质文化的前后继承自不待言,精神文化的传承也从未停止。今天,我们在出土的秦汉文献中,广泛发现先秦文化典籍的存在就是一个证明。

当然,我国历史上对文化的传承态度并不是胶柱鼓瑟,而是在尊重文化传统,注重社会实际,注重变通、创新、开放、多元基础上的传承。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这个历史过程的反思中,确有部分人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过激的情绪,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客观地看,近代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众多有识之士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