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努力(2)

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努力(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汲取智慧,在实践中获得“接地气”、“有人气”的学术成果。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中国特色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始终存在着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解释世界、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把哲学社会科学看成是超越阶级立场、价值中立的学问,说轻了,是小资式的一厢情愿,其研究结果只能是抽象的伦理说教,只能把人们对宇宙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引向虚无缥缈的歧路。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还各有各的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经历史证明的科学学说,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必然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始终保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努力致力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紧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步伐,始终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研究、阐释、宣传好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前特别是要研究、阐释、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这个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阐释其中蕴藏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更好地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是通过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前进的。不面对社会实践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密切跟踪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聚焦时代问题、聚焦实践问题,聚焦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取得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成果。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是汇聚一批政治素养高、专业水平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个不可替代”,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历史地位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用发挥的更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始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鲜明政治属性必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立场提出明确要求。政治立场不同,其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的结论也必然不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坚决反对和抵制政治上的“宪政民主”、思想上的“普世价值”、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学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汲取智慧,在实践中获得“接地气”、“有人气”的学术成果。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要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涵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山西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