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2)

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2)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薪火相传”而又“推陈出新”。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关键一环是站在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的高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直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积淀并传承了许多文化精华,有必要直接继承。比如,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范仲淹“忧乐情怀”,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经历悠长历史仍不褪本色,可直接继承为核心价值和时代精神。又如,中国文化倡导“敬业乐群”“无信不立”“讲信修睦”“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圣贤古训,体现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仍有其现实价值。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仅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吸收,而且成为涵养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

积极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积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对传统文化去伪存真,促使其健康发展。例如,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忠”“孝”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可谓至高无上。忠孝之人名垂青史,奸逆之人遗臭万年,是封建社会的治家古训。但这种“忠”“孝”观念里同时也包含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律令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家族戒条,甚至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点和“埋儿孝母”“割股奉亲”的愚孝行为,这显然完全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阻碍人们健康思维的桎梏,必须要予以积极摒弃。

以开放心态进行融合创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与周边与世界交往密切,张骞出使西域、唐僧西天取经、郑和七下西洋等,说明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学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胸襟;达摩的佛法东来、日本的遣唐使、唐都长安的国际范等,也说明中华民族早就开始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创新。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和西方价值共识进行融合创新,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的“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民本思想,就可以对接现代社会的民主、自由观念而延展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包容特色。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