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逻辑构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空间和城市问题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当代建构不仅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而且指明了理论进路。他们研究社会的根本进路是,在宏观澄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把目光聚焦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分析。关于城镇的探讨也是如此,在宏观阐明关于城镇产生、发展的基本观念后,着重探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镇发展状况。由此,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逻辑构架可以在三个基本层面上呈现。
首先,城镇的历史发展与历史本质。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城镇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最大的分工就是城镇与乡村的分化与对立。城镇与乡村的分离不仅表现为物理空间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城镇特有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城镇建构包括物质技术与社会关系两个基本层面,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两个层面的建构都具有历史的性质。就历史功能而言,城镇发展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表现为双向的建构关系,一方面城镇发展受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制约,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基本路径。作为分工的产物,城镇社会关系具有历史的本质,消灭城乡差别是根本目标。城镇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是人的解放。
其次,现代城镇建构中的资本批判。城镇空间的形成与布局是同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状况和阶级关系状况相对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现代工业城镇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而且造就了现代无产阶级在城镇生活中空间权利和空间正义的严重缺失。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二重的性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镇发展也应做二重性的审视。资本关系的消亡是最终消灭城乡差别的历史前提。资本的创新本能也在城镇的建构中体现出来,当代空间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城镇资本化的发展,使得资本获得了更为灵活的积累方式。
再次,当代中国城镇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审视。马克思主义城镇观为审视当代城镇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反思当代城镇发展在基本理路上仍然应指向对资本关系的历史性批判。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有其客观的历史基础。利用资本关系促进城镇发展仍然是我们实现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然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必须控制和规范城镇资本化,着力解决好城镇发展为了谁、属于谁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性质、走向及历史后果的重大问题。
(作者:庄友刚 系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