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高校是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术思想空间,崇尚理性、长于思辨。既然高校是创新思维的场地,那么,师生是最具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群体。
一方面,要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是真懂真信,就不可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的各项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理论体系、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只有从学理角度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只有通过与其他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比较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高明之处,才能真正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就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说过,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不是学者手中把玩的古董,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学生学了之后,觉得对他们成长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帮助,他们才会真正信、真正用。
要共同担当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职责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地位,是考量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指标。
首先,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高校师生的共同职责。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所有学科师生共同的事情。我们在学习所有学科时,都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所有学科的指导思想。
其次,要把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一部分人教育另外一部分人,而是所有人不断共同学习、研究和传播的过程。
最后,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目的何为的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我们学术研究的目的何为的问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也不是戴着睡帽的头脑中的风暴,而是源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时代性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只有服务于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服务于广大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影响青年人。对此,我们就必须从群众的需要和呼声中寻找研究的问题,回答时代性的命题。
当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工作两个层面入手抓落实。
在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必须立足于理论创新,着力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激发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创造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成为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丰富营养。身处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理论研究必须立足于掌握价值观的话语权解释权,着力抢占价值观竞争的道德制高点。
在工作层面:要高举旗帜,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基地与高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同时,其他学科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要巩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文明校园,发挥校训和校风的熏陶作用。要加强对课堂、论坛的管理,健全制度,依法治校,从严管理。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既要敢于担当,也要讲究策略,善于工作;既要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更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韩震)
参考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