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反腐热剧捧红的《万历十五年》到底讲的啥?(2)

被反腐热剧捧红的《万历十五年》到底讲的啥?(2)

摘要:这本书因在反腐热剧《人民的名义》里被反复提及而大热,《万历十五年》到底说了啥?

周梅森是个老到的小说家,出现如此纰漏,恐怕也是在做扣。而这个扣的关键所在,就在于《万历十五年》到底说了啥。

严格说来,《万历十五年》其实也是一本讲腐败的书,只不过它说的不是一个人的腐败,而是一个帝国的腐败。众所周知,明朝的灭亡正是腐败的结果,而在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之前,历史学者们常把腐败的账算在木匠皇帝朱由校和“九千岁”魏忠贤的身上。这是典型的“昏君奸臣”亡国论。黄仁宇独辟蹊径,将目光聚焦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这个看似啥也没发生的一年里,向读者证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腐败是大明王朝的基因里就存在的绝症,它的发病早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一切反腐手段在当时就证明对其无效。

古代中国的反腐机制千变万变,说到底无非两途。首选是推动体制改革,根绝腐败滋生的温床。《万历十五年》中,那个“世间已无”但又无处不在的前任首辅张居正就试图走这条路子,他推出“一条鞭法”,通过改革税收体制,减少官员上下其手的空间,又改革官员考核体制,裁汰贪官、庸官,可以说在中国政治改革史上,很少有人像张居正曾经做到的那样成功。遗憾的是,张居正身处一个以人治为根本的国家。这导致了他即便想推动法制改革,也必须依靠人来推行。正如《人》剧中高育良所言,“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担子都压在一把手一个人身上,他当然要选用自己信任的人来办事”。而张居正提拔的这个“亲信”,就是接了他的班担任首辅的申时行。万历十五年的申时行几乎整年都浸润在反对者对他是“张居正的私人”的攻击中。于是,申时行的困境就产生了:如果他继续推行张居正的改革,则会坐实“张居正私人”的帽子,最终被皇帝拿下,改革人亡政息;如果他对张居正留下的摊子有所退让,反对者则一拥而上,最终改革也会人亡政息。无论怎么选,在人治社会下试图通过推动法制改革防范腐败,都逃不脱人亡政息的宿命。终于,世间再无张居正。

法制反腐行不通,树立道德榜样,鼓励官员们洁身自好行不行呢?《万历十五年》里也讲了这么个典型,那就是海瑞。海瑞的两袖清风的确很受民众的欢迎,但在官僚系统中,这样的人却是怪物,甚至被当成“白眼狼”。海瑞没考上过进士,理论上连县令都没资格当,是当时的首辅徐阶一手提拔了他,然而徐阶告老还乡后,后任高拱却通过海瑞的铁面无私揪住了徐阶的小辫子,最终把他搞垮了。

伙同政敌斗自己在政治上的恩师,即便有反腐这杆大旗撑腰,在明代也是最为同僚们所鄙夷的行为,不具有效仿价值。所以海瑞在老百姓那里是榜样,在官员那里却是“奇怪的模范”。正如黄仁宇在书中指出:“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