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无证幼儿园”,当以合法身份换严格监管

对待“无证幼儿园”,当以合法身份换严格监管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孩子入园难的问题引发了更多担忧。一些无证幼儿园纷纷开张,虽然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办学条件不佳,但依然有家长送孩子就读。不少地区采取措施整顿无证幼儿园,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日前,媒体对2002名孩子即将进入或正在上幼儿园的家长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中,56.0%的受访幼儿家长称身边有无证幼儿园。(5月9日《中国青年报》)

超半数家长表示,身边存在无证幼儿园,这一比例之高想必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当然了,现实中不少“无证幼儿园”往往并不直接冠之以“幼儿园”之名,而是取名为“儿童之家”、“早教中心”等等。如果将这部分事实上的“无证幼儿园”也纳入统计,那么其实际数量之巨或许更是惊人。所谓有需求必有供给,游离于灰色地带的“无证幼儿园”,所对应的乃是正常就学需求无法被满足,而衍生出的一条畸形产业链。

现实中,“无证幼儿园”以各种形式大量存在,这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诚如许多家长所吐槽的,公立园太难进,私立园太花钱,而普惠性、公益性的民办园也是少之又少。这种大背景下,各类“无证幼儿园”在客观上其实起到了填补学位缺口、满足入学需求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一些城市对待此类幼儿园还是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一般都是“不罪不罚”。可谁都知道,这种微妙的默契,终究风险重重。

按照现有法律法规,众多“无证幼儿园”几无“转正”的可能。因为,《幼儿园管理条例》等对办学规模、师资配套、场地面积等等均作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高标准”、“高门槛”绝大多数无证幼儿园永远都无法达成。而与之对应的是,现实中教育行政部门似乎也并不以这套“标准”来对照执法,于是许多不达标的幼儿园继续安然无事地运转着——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虽然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妥协,但不免还是会予人口实。

此前,已有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关于民办幼儿园的准入门槛应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就是在某些指标上降低门槛,推动尽可能多的无证幼儿园合法化。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在于,无证幼儿园获得合法身份,也意味着其正式纳入了主管部门的监管范畴。而这,对于降低办学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可谓大有裨益……一切为了孩子,是继续守着一套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却装聋作哑,还是现实点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并不难抉择。

针对幼儿园入学难现象,如果公共财政无法承担起兜底性责任,那么就唯有鼓励和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之于此,合理调整行业准入门槛,促成更多市场化办学机构合法化、规范化只是一个方面;而除此以外,显然还应对民间多元的教育理念与自发的办学实践尽早给出审慎的回应。比如说,近些年来不少城市的高知人群、高级白领中,都兴起了所谓“家庭式互助教育幼儿园”……凡此种种,都是我们破解幼儿园教育难题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