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2)

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2)

读词背诗,

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词,相传是李白的作品,但这个不可考,它的词牌调子叫《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管这首词是不是李白写的,这都是一首非常好的词。

你们读词,你们背诗,不能只看字面,而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这首词写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是唐朝的一大转折,天宝之乱以前,那是开元盛世,是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盛世;而经过了天宝的战乱,经过了长安的沦陷,唐朝就走下坡路了。

这首词的作者,一定怀有很深的悲哀。我们先来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为什么是秦娥和秦楼呢?这是有出处的,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

为什么称呼美丽的女孩子叫秦娥?为什么美丽的女孩子住的地方叫秦楼?是因为我们汉朝有一首古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太阳从东南角升起来了,照在一个姓秦的人家的楼上。“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

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

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我现在留在沦陷的长安,每年杨柳青青的时候,我就想到我们的朝廷、我们的皇帝。可是现在,我们的皇帝不在这里了,“乐游原上清秋节”。

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可以张望得很远,很多人都写过乐游原的诗。杜牧之写过一首诗:“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李商隐也写过一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指的是登乐游原。而这里说的是,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

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咸阳古道音尘绝”。玄宗到了四川,我们的君王没有消息了,“音尘绝”,心断望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秋风吹到什么地方?斜阳照到什么地方?是“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

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绝对不会灭亡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我在梦里遇见了陶渊明,读了他的诗受到感动,而这种感动可以一直延续不断。所以,“兴发感动”是中国诗歌的生命,且这个生命生生不已。

对于现代人来说,吟诵诗歌就是要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这便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

我今年90多岁了,教书70多年,从20岁教书直到现在,我教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先生听过我的课。我之所以90多岁还愿意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中国诗歌,就因为我觉得在中国的诗词里蕴藏着这么丰富美好的文化。我既然知道了,我不讲出来,上对不起前代的那些诗人词人,下对不起未来的年轻人,所以我愿意尽我的力量,把诗词之美告诉更多的人。

(综合整理自叶嘉莹先生在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节目以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演讲)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