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锋: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

摘要: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在电影产业井喷式快速发展的今天,该法的推出回应了当前中国电影的若干问题,对于规范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行为和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中国电影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timg

嘉宾:胡智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观看精彩论述

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双主流的对接

主持人:在刚才的节目里,我们和胡院长讨论了您关于《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的四个观点,其中一个是主流价值和主流观众的“双主流”对接,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补钙”。那您能详细地和我们说说双主流中的主流价值和主流观众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吗?

胡智锋:主流价值,指的是为社会主流文化所推崇和倡导的价值观念,比如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包括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些都是我们主流价值所推崇的。《湄公河行动》里面,比如维护同胞的尊严,生命的尊严,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争取、去搏击,或者去奋斗,这本身张扬的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样一些精神价值,它是符合主流价值诉求的。

主流观众,我指的是占比最多的观众群。对于中国电影的消费来说,80%左右的通过影院看电影都是年轻观众,他们的平均年龄应该是二十岁上下,往下可能会到十五六岁,往上可能到三十来岁。他们是中国电影的主要观众群。这种情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差不多。因此,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主流价值怎么样才能让主流观众接受?

主持人:能认可。

胡智锋:能认同,这是个特别大的问题。如果说我们的主流价值只针对老年观众和少儿观众,中间的年轻观众却扎不进去,那就是很大的失败。

主持人:对,会流失很多的票房。

胡智锋:不光是票房的问题。关键是我们主流价值要渗透的,恰恰是这些年轻观众。

如果这些年轻观众得不到主流价值的渗透和教益,对社会来讲是很危险的事情。主流价值对这么庞大的群体却渗透不下去,那还能叫主流吗?可是对主流观众来说,二十郎当岁的年轻观众,个年龄段先天就有追逐时尚、不满传统、颠覆传统、小叛逆的冲动和意愿,就比较容易对主流价值产生排斥。这个又是一对矛盾。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年轻人的创新、热情,或者说敢为天下先的状态,甚至我们应该包容他们一点叛逆。但是我们光是理解和包容还不够,我们还要努力寻找最理想的状态,让主流价值以主流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实现自然而然地对接和融合,这就是理想之境。另一方面,主流观众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主流价值就是逼着我、教育我,就一定是我不喜欢的,一定是不好看的。这部《湄公河行动》恰恰既满足了主流观众的口味,那种惊险、快节奏、时尚……

主持人:那种刺激。

胡智锋:对,视听的刺激,它满足了主流观众的口味。但是它同时又把主流价值非常好地镶嵌在影片中,这是很难得的。“双主流”对接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湄公河行动》成功地实现了“双主流”对接,也给未来的主旋律电影和未来对主流观众的满足,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