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但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长期目标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存在不协调、不到位、不配套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
不协调主要表现在旨在推进宏观经济再平衡的“三去”力度不均,影响了改革的整体效果。五大任务中,房地产去库存成为地方政府的优先选项。但在地方投资冲动下,房地产去库存容易演变为房地产热,有可能导致新的结构性失衡。一是房地产过热将对上游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产生短期刺激,延缓去产能步伐。据中钢协数据,2017年1月上旬重点钢企粗钢日产170.91万吨,比上期增产4.53万吨,部分地条钢生产企业有死灰复燃迹象。二是房地产投资比重过高将挤出制造业投资,加剧投资“脱实向虚”问题。2016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为负8.5%,而同期房地产累计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8.1%。三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居民金融杠杆迅速提升,放大了资产泡沫和局部金融风险。2017年1月,“新增信贷即房贷”现象不再,但新增贷款中居民中长期贷款高达6293亿元,同比增长31.6%,这将大大改变居民的储蓄与消费倾向,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旨在激发增长活力的补短板用力缺乏针对性,迟滞了宏观经济全面复苏步伐。就目前各地出台的措施看,补短板用力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一般通用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通用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增加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这类技术具有较大的外溢效应,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但从各地实践看,投资政策偏重于应用型技术,对一般通用技术的扶持乏力。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向城市倾斜加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尽管存在较强正外部性,但随着投入增加会产生“拥挤”,出现投资的增长效应递减。三是基本农产品供给滞后于需求增长。农业生产率的持续改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持续深入的重要前提。2016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4.6%,影响CPI上涨0.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反映了农产品供给滞后于需求增长,根子在于我国小农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率长期持续改善的制约。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会导致劳动力从二三产业回流,从而出现过早去工业化趋势。
不配套主要表现在重点领域改革不到位,制约改革红利的有效释放。部分领域改革不到位,不但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成效,而且增加改革的预期成本。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垄断行业改革有待深化。近年来,我国企业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总体偏高,加上用工成本持续上升,生产经营面临不小压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本行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以降低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交通、电信以及部分公用事业等行业收费情况说明,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待突破。2016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降至8.6%,但就业比重仍接近30%,主要是农村土地制度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总面积为66.9亿亩,包括55.3亿亩农用地和3.1亿亩建设用地,市场潜力巨大。截至目前,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超过30%,但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