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要矛盾,兼顾当前长远,坚持底线思维化解风险
用新常态的大逻辑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既要看当前,也要管长远,聚焦和破解影响未来经济走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再次强调,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不容低估,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中央反复强调的困难和潜在风险,除发展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主要还是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这些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矛盾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保持高度警觉。
首先,要着力扭转实体经济供需结构错配。目前,国民经济总供求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是供需结构失衡。从供给侧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要素投入的规模驱动力减弱,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成为驱动经济创新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侧看,过去短缺经济时代,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伴随消费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对照新常态的大逻辑,振兴实体经济必须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流程创新,以及培育创新人才等,加紧构建新的供需平衡结构。否则,就会加剧资源错配和有效需求外溢,动摇实体经济根基。
其次,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被称为互联网公司“三巨头”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无一不是借助国内外金融资本的强大力量快速崛起、傲视群雄的。
然而,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还是一柄“双刃剑”。按照以钱生钱的经营逻辑,金融业是市场竞技的天然强者。倘若“有形之手”缺乏有效的市场干预,实体经济就会面临“无形之手”的一再挤压。为了避免落入“脱实向虚”的陷阱,政府必须趋利避害,用“有形之手”的能动性修补“无形之手”的盲目性,消除金融领域的“暴利”“空转”现象,把金融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及时引导到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上来。否则,实体经济就会严重萎缩,金融也会最终失去赖以生存的坚实基础。
第三,要力促房地产业回归本位。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快速扩张,常被视为稳增长“神器”,特别是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过程中,推进城镇化离不开房地产的先导和带动作用。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和属性不能变。前段时间,房地产市场过度“炒作”,明显偏离了它的本位属性,给其他实体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必须及时有效地堵住房地产业“脱实向虚”的漏洞,力促房地产回归本位,绝不能靠加杠杆给楼市“去库存”。否则,就会给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