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习近平治国理政蕴含的国学智慧(12)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性转化等课题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经典之学,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看待国学的?国学或中华优秀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作用?习近平的国学思想对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大厦起到什么样的滋养和支撑作用?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看待中华文化?

那么我要问,西方社会所推行的这种零和游戏,二元对立,跟自己一致的就是朋友,跟自己不一致的就是敌人,弱肉强食,这种理念能给国际交往和人类社会提供相处之道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不仅我觉得不可能,任何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认为不可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战乱冲突、干涉内政等一系列现代社会恶疾,从某种程度上都与西方社会的文化理念有关,总认为自己优越,想把自己那套强加在别人身上,别人跟自己不一致就带着有色眼镜去谴责人家;只要跟自己不一致,就赋予自己攻打别人、抢占别人、推翻别人的合法性,这种文化理念是当今社会冲突和战乱的一个根源。就像南海,南海是中国的领土,即便有争议,也是中国和南海有关国家之间的争议,可是某些国家一定要干涉进来,实际上和它的文化理念有关。

那么,人类社会到底怎么相处?我们不要零和游戏,我们不要二元对立,我们不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我们不要战乱冲突,我们也不要随便干涉别人的内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中有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这句话是说人类的战争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种原因是人类思想的原因。要解决战乱和冲突,就要在人类思想的内部构建起一个和平的屏障。我认为中华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屏障,中华文化能够给今天全人类的相处之道提供智慧和答案。《中庸》对万万事万物的关系有一个概括,“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中华文化看来,万物之间是我好了也会对你好,你好了也会对我好,大家都可以生活得好才是真正的好,这叫“并育而不相害”。什么叫“道并行而不相悖呢”?意思是说佛家有佛家的道,道家有道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道,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的道路,印度教有印度教的道,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智慧,这些智慧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爱护,而不是说我是唯一正确的,谁跟我不一样我就打谁或征服谁。中华文化认为,道是并行不相悖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万物之间绝不是零和游戏,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大家都可以生活得好。万物并育,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正是基于这种智慧,我们中华文化才能提出互利共赢,才能提出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的智慧告诉我们,全世界都好了中国才好。反过来讲,中国好了,也能给全世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商的机会。一句话,世界的发展促进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促进全世界的发展,互利共。当今世界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觉得中华文化的这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应该成为全世界人类交往的准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应该怎么交往,不同民族之间应该怎么交往?一定不要二元对立,不要零和游戏,不要战乱冲突,不要霸权主义、干涉内政,我们要的是中华文化所倡导的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主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主张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所以中国的智慧要为全世界如何交往提供顶层设计,中华文化要为人类社会的相处之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讲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不仅使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智慧之源,而且推而广之,中华文化要以自己的智慧给全人类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给全世界的交往指明方向、提供准则和顶层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际上是有它基础的,是有自信理由的。

第五,中华文化对人心和道心有精彩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重,但是对西方国家而言,法治是他们的优势。应该说,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提出的法治治理模式对我们有很多启发。可是我们中国认为,德、法都很重要。《尚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危。”中华文化把人心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人心,就是人的欲望,这是弱点;另一个是道心,道心就是良知。人的心里面既有人心,又有道心;既有欲望,又有良知。那么,我们就要注意防范人性的弱点,防范人性的弱点靠什么?靠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很重要。

反过来讲,我们也都有良心。什么是良心?汶川地震时,看到解放军战士在艰难困苦之中拯救百姓的时候,很多人都掉眼泪了,他们为什么哭?良心,这就是道心。正因为道心,我们要强调道德的力量。我们要把一个人的道心给启迪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该做的事不做。所以,道德和法律都很重要。任何只对道德或法律的“迷信”都会给社会治理带来灾难。过于强调道德,太幼稚了,很多事、很多人光靠道德的约束是不行的;如果过于迷信法律,一个国家只讲制度,而不懂得道德和人文的教化,也是很危险的。再美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道德的教化作为基础,这个制度的遵守也会出问题。所以孟子有句话,“徒善不可以治国,徒法不可以自省”。孟子的意思就是,光讲道德治不好国家,没有道德的滋养,法律制度也不可能得到尊重。

习近平在2014年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引自《道德经》的话,意思是说一个国家道德出了问题,它的制度越严密,老百姓越有歪点子去应对这个制度。习近平的这话意思是说,制度重要、人心重要、法律重要,道德也重要。所以“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关于从严治党,我们有三句话,叫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不能腐和不敢腐实际上是制度建设,不想腐就是道德问题,所以这两个都很重要。西方国家近代以来提出法治的治理模式,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它要和中国的结合起来。我们中国强调德,强调人文的教化、伦理的教化,再与制度的防范结合起来,应该说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我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官员不贪腐,君子务本,做好本分,给国家、人民服务,利用权力给人民做事,这是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德。可是如果你一旦不这么做,掌握了权力而不给人民做事,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这个时候道德不管作用了,就该法律解决问题了。可是一旦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已经社会带来了损失和伤害了,因为他已经贪腐了,已经伤害这个社会,也伤害自身了。我们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因为贪腐而家破人亡,对国家是个损失,对社会起了不好的导向,对自己的家庭也是个重大的损失。所以,用法律解决问题,实际上社会治理的成本是很高的。最良好的是什么?每一个人各安其本,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道德解决问题。当然,这太理想,所以我们既要强调道德的引导和教化,同时也要强调制度的建构和防范,二者结合,德法并重,不可偏废。

第六,中华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2014年5月,习近平《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习近平的思想中特别强调一条,就是中华文化对领导干部、对每一个公民的修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