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2)

激情,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2)

——全国新闻媒体“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世代贫困的山乡,正发生沧桑巨变。

感同身受,融入群众聆听大地心跳

——赋予中国故事更蓬勃生动的传播力

5月1日,车子驶抵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打开车门的瞬间,清新冷冽的雪花扑面而来,经济日报社记者吉蕾蕾感觉自己从夏天一下子穿越到冬季。

这里平均海拔3100米。吃农家饭,睡大土炕,村民们把吉蕾蕾当“亲戚”。

蹲点采访条件艰苦,很多记者都遇到大风大雪、无网缺水、山高路远、语言不通等困难。“屋内停电窗外飘雪”“入村第一天遭遇停电”,蹲点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经历。

各地驻村记者大多吃住在村民家,村民们也把奋斗的苦恼、无奈与这些记者“亲戚”交流分享。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编辑曹怡晴在前往重庆市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驻点时,经过了一段胆战心惊的“天路”,近乎垂直的崖壁上,外侧是万丈深渊。听听当时筑路人的故事,走走曾经的“没路可走时的路”让她深感震撼。曹怡晴说,不论报道的形式如何变化,“好新闻需要用双脚去探索,用一颗真心去触碰另一颗真心。”

现代快报社记者王冬艳来到四川绵阳平武县南坝镇洪溪村蹲点的第一天,就去蜂园采访蜂农的脱贫故事,为了近距离拍摄蜂箱里的蜜蜂,被蜇了满手的包。这满手被蜇的包,换来了她报道的“村支书的脱贫经”。

记者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聆听大地心跳,为人民抒写,推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全方位呈现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

澎湃新闻记者邵克和张呈君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体味着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写出优秀感人的作品”;新华社记者王作葵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写下了与村民一起劳作的所见所思,“村民的朴素和热情让我们格外感动”;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记者刘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长岩村深入挖掘当地把茶产业和旅游业融为一体的发展特色,将昔日“空壳村”村民变身“上班族”的生动故事讲述给世人……

在田间地头、广袤乡野,驻村调研记者笔下的中国故事有了更加蓬勃生动的传播力。

宁夏盐池冯记沟乡马儿庄村是革命老区。生态治理前,风沙肆虐,沙堆一晚上就能盖过村院2米左右的围墙。如今,经过防沙治理、退耕还林等,这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曾经看不到的世界,想让更多人理解自己曾经不理解的事情。”看到村里巨大的变化,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部助理翻译吕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在重庆奉节阳坝村蹲点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石云松,连续几个星期都跟着当地的工作队翻山头找泉水,为村民解决吃水难问题,最终找到泉水,修建了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当地一名干部说:“我们现在这么做,实际上是在还以前欠老百姓的债。”一句话,让石云松对基层干部朴素实干的作风刻骨难忘。

蹲点记者真正融入群众生活中,在贫瘠的乡村,翻高山走乱石路,与基层干部共同奔走。新华社记者在贵州与“挂”在山坡上的村民一起劳作,陪孩子踩着乱石路上学,撰写的报道《在石头上飞舞的人》,感动了无数网民……

面对来蹲点的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媒体记者周金玺和金子雄,湖南省宜章县黄沙镇一位干部说:“这种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调研方式非常好,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了解基层的扶贫工作是怎样开展的。”

多家中央媒体负责人表示,此次驻村调研形成的作品有分量、接地气、有故事、很精彩。这次采访既挖到新闻富矿,又锻炼记者队伍,是“走转改”的深化和拓展。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