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融通方面,地区大国大多具有相对雄厚的资金储备和稳定的货币信用体系,能够部分承担区域性金融中心职能,其本国货币在相邻国家是主要支付方式之一的“硬通货”。加强同地区大国在金融业务领域合作,对“一带一路”破除融资难、贷款贵的瓶颈具有较大裨益和助力。从现实情况看,中国金融机构与地区大国金融部门开展业务合作比较顺利,地区大国也都想在“一带一路”融资合作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亚投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中,伊朗、沙特、印尼、埃及、波兰、土耳其、西班牙等地区大国几乎都包括在内。在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融合作方面的成果清单中,来自地区大国的金融机构占据了相当比例。如沙特阿拉伯发展基金、土耳其实业银行、土耳其担保银行、巴基斯坦联合银行、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波兰投资贸易局、埃及投资和国际合作部、伊朗中央银行、伊朗财政与经济事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土耳其农业银行、伊朗商业银行、埃及银行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股权认购协议。
民心相通方面,地区大国在其周边地域内具有较强的文化吸引力和制度向心力,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中可以起到相当的示范带头和表率引领作用,对“一带一路”各国民众加强彼此了解、增进相互合作,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由点及片”的作用。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真正建成“一带一路”,要想使“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地区大国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代表性和组织动员力,中国与地区大国进行“一带一路”的民间沟通,又很容易传递到与其同属一个政治或文明世系的国家中间,进而影响、带动相关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原则宗旨和目标任务的认知评判。此外,许多地区大国都是文明古国或者拥有独特灿烂文化,如埃及(尼罗河文明)、伊朗(波斯文明)、巴基斯坦(印度河文明)、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发源地)。中国作为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和东方儒家文化的代表,与地区大国开展“一带一路”文明对话活动,既是一种对甚嚣尘上的“文明冲突论”说不的姿态立场,也是向全球表达“一带一路”倡导和推崇不同文明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内涵特色之别的观点主张。
综上可知,在做好“一带一路”点面结合的文章上,地区大国在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全面畅通方面没有明显的短板弱项,与中国互联互通的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将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优先考虑对象,应该说是比较科学、合理和稳妥的。以地区大国作为五通合作的重点国家和主要伙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核心区和拓展区的梯次布局,既可以促成特色优质产品的集约高效运用,又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分工内耗、重复建设的问题,进而降低“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概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