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空间拓展(2)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空间拓展(2)

生态文明何以成为全球普遍性话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仅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拓展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高度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竞争的关键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于生态环境演进的不可逆性与长周期性,最终带来的是生态系统的实质性损坏。当代世界面临的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几乎所有全球性问题,无一不和生态承载能力及资源分配有关。就世界整体而言,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民族国家的解决思路和手段需要不断自我超越,努力走到把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生产力同等看待的历史阶段。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就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是非均衡的,但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穷国还是富国、先进国家还是落后国家,不约而同地都处在同一个生态支撑体系当中。发展有快慢先后之分,发展方式有先进落后之别,但全球所有国家人民的生存机会均等,全球生态利益的分配所有国家均沾,全球生态破坏的代价所有国家共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形态与观念形态会日渐衍生为世界各国的最大公约数,而且能够逐渐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承载能力和行动空间。生态环境的正向价值世界各国都能积极分享,生态破坏的负向价值也都要共同承担。当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把世界各国联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时,这就对全球发展与治理思路提出了全新要求。

转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全球经济结构,这既是关乎全球环境安全的生态问题,也是关乎全球科学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国家的探索和实践中,率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正是这条新的发展道路,使得中国方案获得世界点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