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维度解读习近平传统文化观(2)

五个维度解读习近平传统文化观(2)

以德治辅法治,实现良法善治——制度层面的现代重构

道德具有引人向善、教化育人、滋养法治和维护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深刻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道德建设的需求日益凸显。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使道德教化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促进,共同保障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习近平强调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法融促”的治国理政思想。一方面,“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其“教化育人”和“滋养法治”的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法律法规要为道德建立“可靠制度支撑”“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充分发挥道德规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以文化人,传承家风行风——社会层面的现代传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影响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习近平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家庭家风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强调塑造和践行良好的社会主义家风,引导公民向上向善,形成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因此“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传承途径上,习近平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们要“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6],坚持“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做到“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弘扬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