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波: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4)

摘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图片7 牛津大学藏“雪尔登地图”

图片7 牛津大学藏“雪尔登地图”

这是一张在牛津大学收藏的《雪尔登地图》,它在前几年是世界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为什么?这个地图上面有很多航线,在南海海域分布了密密麻麻的航线,这张图长期被人遗忘,进入牛津大学图书馆以后,后来偶然被重新发现,这张图我也到现场去看过。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人从福建广东这边出发到东南亚去的航线很多。现在有关南海问题在国际上争论很多,但是,真正利用南海,在南海进行开发,进行航海活动行为,中国是最多、最久的。我们现在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做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沉船基本上都是中国的,所以考古跟现在的政治也是密切相关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学术上的含义。首先,是古典时代,不是我们现在的大航海时代;第二,它的航向是固定的,从哪个地方到哪个地方一定要按照季节来行动,船通过季风为动力进行航行,不是现在用蒸汽轮机或者是电力推动的大轮船;另外,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主要是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和波斯人。大家现在看伊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比较小,但是在那个时代波斯人在海上的影响是很大的,波斯语是当时国际上的通用语言。所以,郑和航海的时候特地跑到泉州去找人。找什么人?通事,也就是翻译,能够同时说汉语和波斯语的人。

图片8 海上丝绸之路:文明板块的交流

图片8 海上丝绸之路:文明板块的交流

大家看这张地图,我在上面画了三个圈,东边是中国文明,中间是印度文明,西边是波斯阿拉伯文明。这三大文明通过海上贸易进行交流,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海上丝绸之路。

图片9  季风吹拂下的土地

图片9 季风吹拂下的土地

图片9  季风吹拂下的土地

西方一本学术名著叫《季风吹拂下的土地》,在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地区,每年冬季的时候刮东北季风,季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印度尼西亚方向,所以,船可以在冬季出发,吹过去。到了夏季,风向转了,从东南亚再吹回中国。所以,古代中国人航海以一年作为一个周期,冬天出去夏天回来。季风很守时,也很守信,所以古代中国人把这个风叫信风。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航海的传统技艺里面,对风的祭祀很重要。

图片10 泉州·淳熙十年祈风题记

图片10 泉州·淳熙十年祈风题记

在泉州可以看到宋代的一款提刻,上面写道,“遣舶祈风于延福寺”“修故事也”,也就是说,按照惯例在出海的时候搞一个祭祀活动,祈求有好风,一帆风顺到达目的地。这种技艺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现在做水下考古,在泉州或者海南岛等地找当地渔民的船,渔民还会搞祭祀活动。什么时候出海?走什么样的路线?到什么样的地方应该怎么转向?我们得听他们的。不过,这种东西也在被遗忘,因为现在都有导航系统,渔民逐渐丧失这方面的能力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