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矿产资源与人文地理
那么,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同区域之间有交换的需求。中国人拿出去的东西是什么?主要是瓷器、丝绸、茶叶、铁器和铜钱。我们现在做水下考古发掘的时候,往往一船东西捞上来,满满的都是瓷器,像丝绸这类东西可能大部分都腐烂掉了。另外,有两样东西很值得重视,一个是铁器,一个是铜钱。东南亚国家不产铁,当时要从中国进口,草原地区也一样,蒙元帝国也没有铁,要从中原地区输入铁。所以,在当时铁的出口是很重要的一个贸易行为。还有一个是铜钱,当时中国的铜钱就像现在的美元一样,世界通行货币。
东南亚国家出口什么东西呢?名贵的木材。我到福建的莆田做海上丝绸之路的调查,我看到当地人财富积累得很厉害。一个私人老板的博物馆里摆着各种各样的沉香木。我一看沉香木都被摸得溜光溜光的,我就问他,这个怎么会摸得这么光。他说,这个是有收藏历史的,30年代、40年代的时候,日本人从印度尼西亚那里把这些沉香木淘过来,在日本收藏一段时间;到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台湾的经济实力上来,台湾人再从日本人手上买过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收藏;现在大陆的人有钱了,大陆人再从台湾买过来。然后,我就跟他说,你这个像击鼓传花一样的,现在这么高的价位,一根就跟桌子这么长的木头就是100多万,我说你以后准备再传给谁?他说,以后越南人可能会富起来,我准备把这个东西再卖给越南人。
“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说陶瓷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白银之路等等,但是总体上而言,“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学术术语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在当时海上贸易的时候,丝绸的含金量是最高的。有人统计过,一艘从澳门开往马尼拉的海船,上面的货物一共价值20万比索,其中19万比索的价值是由丝绸所有,所以,95%的价值含量体现在丝绸方面。大家现在旅行的时候还有这样的记忆,比如说我要出差了,我要把重要的东西先收拾一下。怎么说呢?我收拾一下细软,细软是最重要的。在古代就是这样,丝绸这一类的含金量最高。
当然,白银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在明清的时候,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金融帝国。中国不是盛产白银的国家,但是世界各国的白银都聚集到中国来,像秘鲁的白银,像墨西哥的白银,像西班牙从别的地方收集的白银,像日本产的白银都大规模地流向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和瓷器的规模很大,换回来的通货就是白银。白银进入中国以后,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变了中国征税的传统,以前征税都是征铜钱,到张居正征税的时候征白银。现在中国人说一个人很富裕叫“穿金戴银”,明清以前是不这么说的,因为只有到了明清海外贸易发展起来,体现财富以金银作为衡量标准以后才会这么说。可惜的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的外流,一个是鸦片的输入,一个是战争赔款。所以,林则徐在奏折里面写到,说鸦片贸易的后果是中国不但没有打仗的兵了,也没有充饷的银,这就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一种逆转。
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考古的人怎么解读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用考古的材料说话,包括沉船、古代的港口,还有考古发掘出来的外来贸易品。我们研究这些目的是要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不同族群之间语言与宗教流动的情况,是通过“物”来看“人”的活动,这是考古学家所要做的事情。
海上丝绸之路从汉代开始就兴起了,唐代的时候盛行,中国的官方贸易极盛是在郑和航海时代,民间贸易极盛是明代的隆庆开海,就是允许老百姓自己出海做生意了。现在江浙一带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你要到那个地方走一走,你就知道中国GDP的增值有可能比官方估计的数字高,因为民间贸易非常发达,不少都没有进入到官方统计的数字。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殖民者建立起了航海网络贸易体系,中国人逐渐退出海洋贸易,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考古发现的东西,汉代的时候广西合浦是对外贸易港口,我们在广西合浦发掘了一些汉墓,墓葬距今大概2000年。
图片11 合浦:汉代的舶来品
这是从波斯湾地区来的波斯釉陶,上面的一件是波斯釉陶壶,这种东西是中国没有的,下面的那件是一个蓝釉的玻璃器,这个也是从中东地区,或者是从地中海世界过来的。
图片12 合浦出土金花球串饰
这是一个金花球串饰项链一样的东西,它很典型的就是下面的花球,把黄金饰品做得很精细,这是地中海那边的风格。
图片13 合浦出土蚀花缠丝玛瑙串饰
这个是印度地区出产的蚀花缠丝玛瑙串饰,它是一种特殊的工艺,看上去像缠了丝一样的玛瑙。这是印度风格的东西,在汉代传到了中国,现在它经常在国内的各个博物馆展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