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先知: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轨迹(3)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为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打下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连续不断而又有所不同的两个历史时期。前者为后者打下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不能将这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互相否定。

1962年,由于对形势的估计和对采取的某些措施,党内发生了意见分歧。以包产到户问题为导火线,引发毛泽东同志在八届十中全会进一步重提阶级斗争。接着,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强调“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这标志着毛泽东同志强调阶级斗争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重提阶级斗争的同时,又提出不要因为对付阶级斗争问题妨碍了工作。要把工作放到第一位,阶级斗争和它平行,不要放在很严重的地位。不要受干扰,不要让阶级斗争干扰了我们的工作。这是听了刘少奇的意见,显然是接受了庐山会议后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这个错误的教训。

事实上,毛泽东同志领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并没有放松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关注和重视,而提出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相结合的思想。他说:“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者必须结合。”

从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以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主要精力和实际工作越来越转到阶级斗争方面,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

从以上可以看出,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间,毛泽东同志在对待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上发生的变化。从确定以发展生产力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到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并重,再到阶级斗争为纲。总的趋势,是阶级斗争的思想越来越发展,直到发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达到极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当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大革命”高潮结束、整个形势处于相对稳定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又会转到经济建设方面。

三、关于国际战略和战争与和平问题

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同志一直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战略和战争战略的谋划。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世界格局的思考,对于团结谁、争取谁、孤立谁、打击谁,始终做到心中有数。他关于世界格局从“中间地带”到“两个中间地带”再到“三个世界”的划分,他提出的“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反映了他宽阔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就多次讲到“中间地带”,主要是指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同美国之间的广大的地带。后来,对“中间地带”作了具体分析。他说:现在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算一个方面,美国算另一方面,除此以外,都算中间地带。但是中间地带国家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有些国家有殖民地,有些国家取得了真正的独立,还有一些国家取得了名义上的独立,实际上仍然是附属国。英国和法国是帝国主义,但同美国也有矛盾,可以作为人民的间接同盟者。

1964年,毛泽东同志又把中间地带区分为两个部分,叫做两个中间地带: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久,他又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澳洲、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到1974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他把第三世界称作“一大片”。三个世界划分的国际战略,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了广大的朋友。

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是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毛泽东同志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长期以来,毛泽东同志一直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把它看作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后来,苏联也搞霸权主义,变成两霸争夺世界。毛泽东同志作出决策,美、苏两霸一起反。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而苏联的扩张野心又威胁着美国的全球利益。毛泽东同志根据中、美、苏三国战略关系的变化,提出“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可以利用矛盾,就是我们的政策。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两面作战。”随后就提出了“一条线”的战略,即“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世界,欧洲,都要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