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静:新形势下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着力点(3)

李江静:新形势下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着力点(3)

三、提升主流话语当代魅力与正确运用话语权的重要性

虽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获得和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它的具体运用与实际收效却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在建设良好客观环境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在主观上采取措施,正确运用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这里,需要认识和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话语权是一种重要的“软力量”。话语权的“软”在于它不是通过强制来获得,而是“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并通过“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话语权的“力量”在于它没有明确的边界,不被束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是可以渗入和辐射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左右人们“想什么”或“怎么想”。当人们处于某种主流话语的笼罩之下,这一主流话语主体就能够将自身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化为普遍有效的标准,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形成自发的认同并付诸行动。第二,学术话语权起着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开放的扩大,中国的学术研究对西方文献的译介日益增多,对西方学术研究范式的应用也迅速发展,以至于到了今天,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倾向:似乎不运用西方的基本观点、分析框架、论证方式等话语范式阐释中国问题,就不能称之为“学术”“科学”的地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把“通过学术话语权消解思想话语权”作为重要方法,使得“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由于西方蓄意制造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并把马克思主义归入意识形态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架空”。学术话语的解释力、说服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意识形态”可能带来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消解“权力”意义上可能导致的压迫感和距离感,使人的思想与行为自愿地受其支配。第三,根本话语方式具有枢纽意义。“话语权奠立在由基本观点、分析框架、特定视角等构成的根本话语方式之上,基础是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普世价值”“西方文明中心论”等话语的包装下,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政治理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好莱坞大片、电视娱乐节目、流行音乐、书报杂志等以及名人学者讲座、学术交流等各种文化形态,无处不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认识,而这种通过瓦解马克思主义根本话语方式的做法,正是今天西方消解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表现。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更加便利的今天,我们要有效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借助话语的柔性力量,在注重确立根本话语方式和学术话语权的基础上,促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注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与批判性吸收流行语。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固然要走向世界,但不能屈居于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之下甘愿为其附庸。“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此作为加强与巩固话语权的基石。一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根本特征的前提下,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基本思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二是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注重把建设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放在显要位置,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扩大影响等工作,从学科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的建设做起,善于打造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之在解读中国实践、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建构中国理论方面有所作为,改变过去“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三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丰富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有生命的话语体系建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提炼和表达,建基于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并能科学地指导实践,因而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是一蹴而就、僵化不变的过程,而是随着中国具体实践的推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进行时。

同时,“流行语随着日常消费生活的变化、文化的交流以及日常观念的变迁而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追求新奇、不落俗套的心理,反映了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流行语以新奇、通俗和个性化为表现方式,折射出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状况与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国家、社会的各种情绪和观点,伴随时代的变迁,流行语总是源源不断地出现、消亡和更新。要改变马克思主义话语居“庙堂之高”而离“江湖之远”的高位势,拉近与社会大众的距离,提升其在大众中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具有流传范围广、更新换代快、使用频率高等特点的网络流行语中吸取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另一方面,不能为了迎合潮流而丧失理论自觉和思想独立,在关乎旗帜、道路、国家政治安全的问题上,绝不跟风、动摇、妥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学术品格,运用“批判的武器”揭露潜藏在被西方意识形态操纵的网络流行语中的霸权话语实质,打破其话语霸权图谋,真正发挥网络流行语在话语转换与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汲取优秀文化养分与在坚守中创新话语方式。一方面,我们要顺应时代大势,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古为今用”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不加辨识地使用,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洋为中用”也不是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文化,而是“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借鉴和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有益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构筑于其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也应当既立足于社会实践,扎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又充分汲取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以更好地提升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内涵,使之以深厚、包容的特质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话语体系的前提下,结合新的实践并形成新的表达,不能光说“老话”,更要有体现时代内涵的“新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经常使用一些朴实简明、生动活泼的话语,来表达一些政治概念。例如,用“中国梦”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调动了人民大众渴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与积极性,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明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信心和恒心;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来强调作风建设;用“苍蝇、老虎一起打”来强调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要求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加强自身修养等等。这些都是富于时代气息,容易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理解和掌握的鲜活话语,能够促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彰显当代价值和焕发新的活力。

但需注意的是,绝不能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否定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鲜明的阶级立场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关于矛盾的观点,包括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发展是在斗争中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上述观点及认识方法,是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应当成为人们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第三,积极进行议程设置与批驳伪命题。从话语权的生成来看,争得话语主题的设置权,即获得议程设置优势的话语主体,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来影响舆论,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想什么”,但能够左右人们“怎样想”,是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枢纽环节。同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来自于通过彻底而科学的理论来占领历史制高点,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需要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积极设置话语议程、主动批驳“伪命题”,对舆论集中反映的重大实践课题优先发声,争得话语主体的设置权。

对于我国而言,好的议程设置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样的议程设置,首先应当是正确并赋予指导意义的,建立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深入破解现实矛盾和彰显政治远见的结论”基础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要设置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议程,主动引领舆论的走向,使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框架吸引、带动、影响更多的民众。其次,好的议程设置应该贴近群众、吸引群众,符合群众需求、反映群众诉求,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要接地气、聚人气,使更多的民众主动参与到预先设置的话语议题中,推动舆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为巩固和强化互联网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打好思想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复杂多元的舆论场中,为了争夺话语权,敌对势力常常制造出“革命阻碍现代化”“权贵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欺骗性、迷惑性极大的伪命题,这就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干扰了民众对事件本质的认知和判断,包藏着试图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用心。因此,必须在积极设置正确和富有导向性的话语议程的同时,主动驳斥这些极大干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伪命题,揭露其歪曲前提、事实的本性,还原事件本来的面目。挤压伪命题发酵的空间,并在彻底批驳伪命题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