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千千结 “三农”情更浓(2)

心有千千结 “三农”情更浓(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围绕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尤其是以“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为主要内容的“三农梦”,既体现了他心中浓浓的“黄土情结”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也诠释了大国领导人的农业观、农村观和农民观,高屋建瓴,蕴含丰富,“三农梦”令人振奋。

青山绿水的农村观——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世外桃源”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自然秩序在人类生活中的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乡愁”中,流淌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化。自远古时代起,我国劳动人民通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相互调适,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这一文化体系渗透着中华民族依靠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农耕理念,其核心是重视对自然法则的倡导与尊重。在大自然的家族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命体关系紧密,和谐共处。然而,随着大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取代自然循环的结果是高成本和环境污染。一方面,农民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就不会种地了。另一方面,土壤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的严重后果日益显现。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同时,农民要进城,不可能都进城;新农村应是升级版的农村,但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城乡一体化,也不是城乡一律化,更不是“去农村化”,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因此,需要改变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建设一种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实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这样,推进城乡一体化,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让人记得住乡愁,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世外桃源”,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农村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型农村观。他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生态。“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5年1月20日,他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他强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他倡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要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他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不断改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2015年7月16日,他在吉林省延边州光东村了解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便当即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他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力戒形式主义,“实现城乡一体化,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要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让农村成为农民生活的美好家园,成为农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人民中心的农民观——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农民过上温馨美满的幸福日子。农民是“三农”的根本,农民脱贫致富是“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环节。当前,受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限制的双重挤压,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增幅也出现“双下降”,农民增收面临很多新挑战。于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农民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重视“三农”、提高“民生”、维护“民利”、关注“民力”、改善“民境”等问题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溢出了浓郁的“黄土情结”。党中央出台的“重农”政策、举措都坚持以“民本”为前提,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观。第一,强调农民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反对无视农民的尊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当地的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以河南内乡县衙这副对联告诫当地官员不忘初心、勤政为民。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对中央工作部署,要准确领会政策要点和要领,不能随意解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第二,尊重农民的利益诉求,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2014年3月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也曾表示:“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结的”、“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浓浓民本理念,跃然可见。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扶贫开发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他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直把“让农民们都过上幸福生活”作为使命。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13年,他在湖南省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成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5年来,全国5564万人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000万人。全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第三,尊重农民的物质欲望,反对鱼肉百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如是说道。他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多次强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2014年1月26日,他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访贫问苦时,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他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第四,倡导“仁政”,反对“暴政”,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这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农村政策的依据和遵循。他说:“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施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这是实践经验,更是执政理念。

实现“强国梦”,不能忘“三农”。习近平总书记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真心实意亲近农民,心牵农业、心系农村、心挂农民,千方百计造福农民,这是广大农民兄弟的福音!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