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鹏:心中常怀“愧疚感”

赵世鹏:心中常怀“愧疚感”

●留点愧意,心中就会多一条道德篱笆,多一分理智清醒,当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产生矛盾时,就能够正确对待,取舍得当

某部一名领导干部在给机关党员干部讲党课时语重心长地说,共产党员应该经常对照岗位职责、人民期盼、党规党纪等要求,反思自身不足,查找存在的差距。只有常常心怀对党和人民的“愧疚感”,才能时时涌动奋斗的激情,督促自己不断校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党员干部。这位领导干部的话发人深思。

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每个人的工作难免有不如意、不完美的地方。面对这些,是念兹在兹、心怀愧疚、无日或忘,还是淡然视之、漠然处之、听之任之,反映出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担当,也影响和决定着其官德人品和工作质效。

一名时时对人民群众怀有“愧疚感”的干部,必然是以“公仆”之责检视自己的人,必然是把群众放在心上、视群众为亲人,为群众办事、替群众说话的好干部。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写过一首诗:“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无多早啃完。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不忘根本、反躬自省的可贵品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员干部与群众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党员干部就应责无旁贷地甘当人民的公仆。如果一事当前个人第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怕群众不乐意,就怕领导不满意,甚至在人民群众面前颐指气使,高高在上,那就是本末倒置,角色错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一种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深情,才能不断增强领导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自身的人格和形象才能随之高大起来。

对组织怀有“愧疚感”,是“乌鸦反哺亲,羊羔知跪乳”的感恩,是“寸草报春晖”般的情怀。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在组织的关怀培养下成长的,组织之于干部,犹如阳光、雨露、沃土之于草木。党员干部的事业舞台,是党和人民给予的,为党工作、为民办事是干部的本分。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却摆不正个人和组织的位置,获得提拔了,个人愿望满足了,觉得凭的是个人能力;“原地踏步”了,则认为组织“亏欠”了他。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有的党员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膨胀,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总感到组织和人民亏待了自己、委屈了自己,进而心理失衡,甚至为所欲为,贪赃枉法。事实证明,留点愧意,心中就会多一条道德篱笆,多一分理智清醒,当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产生矛盾时,就能够正确对待,取舍得当。

一个集体、一个人,只有看到差距,正视差距,奋勇赶超,永不停步,才能水滴石穿,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相反,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成绩夸大讲,问题缩小看,就会小进即安、小满则止,处在领导岗位,则会使部队建设在低层次徘徊、停滞不前。在形势顺利时保持对存在问题的“愧疚”,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清醒、一种精益求精的品格、一种“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实践反复证明,对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认识越充分,工作就会越有针对性;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越是敏锐感知,应对措施就能越细致周全。“莫言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党员干部就是要以“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以盯着排头干、朝着先进赶的工作劲头,瞄准一流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此方能不断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做到无愧于组织信任和人民托付。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