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基(2)

任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基(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路自信

中国道路源自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许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悠久绵长的文化传统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条道路的选择既是政治选择,同时也是文化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固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中国道路选择的重要变量。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主义、思潮中胜出,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除了历史条件、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之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相契也是重要的文化原因。比如,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社会构想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相契合之处。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主张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揭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内在规律,指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奴役自然,不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实现的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儒家典籍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模式,马克思提出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们获得彻底解放和真正自由的社会。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进步性文化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是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是涵养中国道路自信的深厚土壤。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们的道路自信便有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根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涵养,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使中国道路自信获得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肯定、认同和自信是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就中国当前出现的各种文化症候来看,一些人掀起此起彼伏的“国学热”“孔子热”,主张尊孔读经,甚至鼓吹要“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这些主张和做法一方面混淆了文化复兴和尊孔读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混淆了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与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坚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