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拯: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中华文脉

柳拯: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中华文脉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一点的地名,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6”、“玛斯兰德”等,五花八门,与中国历史文化协调吗?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奇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何况有些情况也是违法的,我国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直击近年来各地热衷于起“洋地名、怪地名”的乱象,指明了地名文化建设的方向,明确了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地名文化的要求。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抓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

一、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地名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在地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地名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和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战略,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集中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明确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方针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特别提出要“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部署,也是第一次在党中央的文件中明确部署地名文化工作。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按照党中央下发的《意见》安排部署,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以地名为载体彰显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中华精神基因,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二)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名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在地名中均有蕴含和体现。比如,“洛阳、江阴”等地名体现了阴阳相对、阳生阴长的辩证法思想,“六尺巷、仁和庄”等地名彰显着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崇礼、尚义”体现的是崇德向善的优良品格,“和顺、大同”等地名体现了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可以说,地名中处处体闪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地名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理念理解不够正确,地名命名更名盲目贪大、媚洋、求怪,导致“大、洋、怪、重”等地名乱象大量滋生,对地名文化传承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害。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有效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提高新生地名文化品位,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建设中国特色地名文化。

(三)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是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现实需要。地名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空间指位的符号,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等工作离不开标准化的地名信息。2012年,民政部联合国家海洋局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名称;今年4月14日,民政部增补了一批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有力彰显和维护了我国领土主权权益。近年来,尽管我国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新地名产生,同时也有许多老地名不断消亡,地名管理措施相对滞后,地名服务能力较弱、地名文化保护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国务院于2014年至201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全面推进。我们要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契机,详细调查地名文化资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加快推进地名标准化进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是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地名是基础社会公共信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经常使用地名,都离不开地名。当前,一些地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地名重名、洋地名、怪地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不仅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引起了百姓的广泛关注和不满。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地名服务的需求已超越了指向、定位等基本服务,渴望地名服务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期盼地名能够更好地寄托乡情乡愁、承载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期社会各界对地名服务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和文化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为社会交流交往创造便利条件,使地名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