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拯: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中华文脉(3)

柳拯: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中华文脉(3)

三、坚持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四方面关系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深化地名文化建设,要着重处理好四方面辩证关系。

(一)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坚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并存中的一元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人类社会全球大视野条件下产生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当前社会思想中存在着以西方思想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等多种思想文化交织并存的情况,反映在地名文化中,就是一些地名命名更名存在盲目崇洋媚外、迷信封建帝王思想等不良倾向,产生了大量“洋地名、怪地名”。对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创新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科学元素,在地名中更好地彰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二)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同时,推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在推进地名标准化的过程中加强地名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历史悠久的老地名,绝不能轻易改掉。另一方面,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要本着既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原则,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促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

(三)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推动地名文化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地名作为中外交流交往的基础媒介,需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清理整治“洋地名”,主要是针对有损我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地名、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使用外文地名、使用外文拼写我国地名等现象,不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推进地名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地名文化;另一方面要推进地名国际标准化,更好地服务国际交流交往。要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地名组织、教科文组织和国外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地名文化研究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主动展示我国地名文化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认同感。

(四)处理要“公”与“私”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公”与“私”的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公共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个人(局部)的经济效益与整体的社会效益的关系。地名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发展地名文化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地名命名更名绝不能为了个人、集体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发展地名文化产业,提高地名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促进、双丰收。

(作者: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中青一班学员 柳 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