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临终前才悟出自己“不是世界之主”并采取东西方融合政策的亚历山大不同,我们东方人的辩证思维与生俱来。1935年10月,毛泽东在长征快到陕北的路上构想到未来的世界,《念奴娇·昆仑》一词中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为这首词批注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有限性既是保持国力持续增长的秘密,也是中国长期不倒的智慧所在。目前的世界已从苏美两分进入欧美两分天下的格局,如果我们能在欧洲“凡尔赛体系”和美国“华盛顿体系”中再挤出一个中华体系,形成三分天下的形势,那中国在2021年实现的“小康”成果就会有了保障,到2049年实现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比较可靠的外交前提。
世界性大国或接近步入世界性大国行列的国家必须有与其世界治理能力相匹配的印度洋政策,同样的道理,这样的政策的成熟程度也反映了该国世界治理能力从而世界观的成熟程度。在这方面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国家发展道路并非只有要么衰落要么崛起即扩张的黑白两道,在这中间一定会有崛起不扩张的道路。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是不好的。斯大林曾说“天下什么力量都可以消灭,惟有‘民族’的力量是不会消灭的”,正因此,独吞世界从而独控印度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对中国而言更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世界只能在分享繁荣中和谐前进:欧洲当为欧洲人民的欧洲,美国当为美国人民的美国,“东国”自然也是亚洲人民的。中国未来应当为自己也为亚洲要争到“一截还东国”的前途。中国坚守这样的政策就会帮助印度洋国家减轻“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的紧张感,我们也不会在印度洋不恰当地透支我们的国力并由此保持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在21世纪下半叶的持续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