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同步小康的行动纲领,实施落实好“十三五”规划。民族地区要在开发与保护双重压力下,同时实现脱贫与小康双重目标,需要立非常之志、行非常之举、建非常之功。在习近平总书记同步小康论指引下,党和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推进边疆地区开发开放”单列成节、系统部署,把“民族地区奔小康行动”纳入“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统筹规划。“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数量从“十二五”的95个压缩到了22个,其中就有《“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提出了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族特色优势产业振兴、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等37个工程项目。此外,国务院通过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六大工程、34项子工程,实施范围覆盖197万平方公里边境地区、30多个民族、2300多万人口。许多其他专项规划中也都有与民族地区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总的看,“十三五”规划问题导向突出、政策举措给力,回应了各族群众迫切愿望,描绘了发展路线图,列出了工作重点和抓手,为民族地区实现同步小康提供了行动纲领。这一行动纲领给民族地区吃了定心丸,极大增强了各族干部群众实现同步小康的信心决心,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我们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作出的决策部署,狠抓重大政策、工程、项目、资金落实,确保“十三五”规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民族地区实现如期脱贫、同步小康。
牢牢把握同步小康的基本保障,实施完善好差别化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实践一再表明,针对民族地区特殊情况、特殊问题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总体成效显著,很受群众欢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我们在推进同步小康时,要始终讲政治原则、政策策略,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政策。《“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社会、环境、人才、帮扶等9大支持政策,含金量很高,要确保一一落实到位。随着形势变化,有的具体政策在实践中可能滞后或者产生偏差,应当适当稳妥地作出调整。在实践中,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民族地区发展难点、民生痛点、社会热点,不断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使其与实现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相配套。应该明确的是,修订完善出台政策,总的要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助于使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
牢牢把握同步小康的主要动力,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这对各方面服务大局、积极作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民族地区实现同步小康的动力支撑,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实现了我国民族工作体制机制重大创新,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方面要在中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形成推进同步小康强大合力。要发挥国家民委委员制作用,搭建好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合作的平台载体,共同为民族地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要发挥发达地区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先富帮后富。2016年,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化结对帮扶,其中明确要求实现对民族自治州和西部贫困程度深的市州全覆盖。有关地区应该完善对口支援、对口扶贫协作机制,落实好各层级“携手奔小康行动”。民族地区要发挥主体作用,克服“等靠要”思想,不断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三个积极性”,归根到底要增强干部群众“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谁都离不开谁、谁都不把谁当外人、对谁都亲如一家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打牢各方面共同支持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心理基础,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磅礴伟力。
民族地区实现同步小康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所在,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携手迈好实现民族地区同步小康这关键一步,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