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1945年7月,陕北的一孔窑洞中,毛泽东与来延安考察的黄炎培进行了一段著名的谈话。黄炎培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无论“窑洞对”,还是“甲申对”“赶考对”,都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主动借鉴。在国家、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上,我们每每从回望历史、校正史观中汲取力量、找寻方向。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在回顾历史中统一思想,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接连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981年6月,在党成立60周年前夕,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作出了正确结论和科学总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特别提到了三个时间词语:昨天、今天和明天;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熔铸出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从宏观上勾勒出民族复兴的时间轴,体现了清晰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
闯新路,开新局,谋新篇。面对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面对不曾遇到的复杂情况,怎样树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走好今天的路也要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比喻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正是在深刻总结汲取人类制度文明发展史、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我们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理想追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方向,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历史眼光。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2014年10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至今,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或唯物史观相关问题已达5次。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历史,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智慧探索。“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从历史的视角看复兴之路,“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