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春: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李光春: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而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必须由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治人才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

为谁教?关键在抓方向,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引领

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问题。法治人才是承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生力军,授以什么样的法学理论和法治思维,关系到法治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基本价值的判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合格的法治人才必须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因此,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结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科学总结,提炼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总结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确保法治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

教什么?关键在抓学科建设,要兼收并蓄,处理好借鉴世界优秀成果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

学科体系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基本功能单位,是教学、科研的基本内容。“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既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又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和转化。法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法学学科体系应当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对法学的实际需求,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不断总结和研究本国的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和法治实践的实际状况,始终保持开放发展的状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突出实践性强的法学学科,并适时发展新兴学科。例如,应当结合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司法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并完善司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促进司法领域法治人才的培养;应当顺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建设等。法治人才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其培养要有针对性,要和法治实践需求紧密集合起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