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提升“放管服”改革的社会获得感

张克:提升“放管服”改革的社会获得感

当前,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评价“放管服”改革成效,不仅要看取消了多少行政审批事项、公布了多少张权力清单,更要看改革“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随着“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如何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和企业等社会主体的获得感成为深化改革的关键。

影响社会获得感的因素

国务院推进“放管服”改革四年多来,有力激发了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制约社会获得感提升的难点问题,主要体现为简政放权不到位、放管结合有缺位、优化服务易错位三方面。

简政放权不到位。简政放权改革先后分9批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18项,提前超额完成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数量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被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办件量少、影响面窄,企业和群众认为含金量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权力下放不彻底,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放审批权限但不放相匹配的人员编制和财政资源的情况,导致基层部门不堪重负,群众办事体验不佳。全国多地探索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试点,通过设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但由于各地改革进展不一,个别地区的企业获批的许可证效力仅限于试点辖区内,出了本地便不被认可。商事制度改革放宽了企业的准入门槛,但证照分离后个别地方却存在着“准入不准营”的现象,后置审批的经营许可证仍然过多。

放管结合有缺位。“放管服”改革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事中事后的监管体系建设,全国普遍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数据、风险管理和社会信用等新型监管方式方兴未艾。然而,政府市场监管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的问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任性检查、执法不力现象在有些地方也是时有发生。比如,在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中,监管部门层层失守,存在着违规执法、以罚代管、处罚不及时公示等情况,个别执法人员收受钱物、失职渎职,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基层市场监管体制变动频繁,食药监部门10年内5次进行机构调整,工商、质检等部门都经历过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的反复,市场主体难有稳定的预期。此外,针对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兴业态,一些地方审慎监管经验不足,行业市场秩序混乱,企业和群众反映也比较强烈。

优化服务易错位。当前,一门式、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普遍施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个别地方依然迷恋于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缺乏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意识。比如,政务服务流程设计的出发点是便于部门管理,许多简单事项需分别在多个窗口反复排队办理,办事效率不高;个别部门出于自身免责的考虑,随意扩大自由裁量的空间,要求群众提交不必要的证明和手续,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徒增烦恼;许多政府部门之间甚至同一部门内部业务处室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办事流程业务环节多、重复材料多、群众往返多,优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始终不通畅。

以增强社会获得感为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

提升“放管服”改革的社会获得感必须突出问题导向,以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最密切、反映最难办、办件量最大的事项为重点突破口,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转变行政理念,以群众和企业办事为视角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放管服”改革应当注重用户体验,从群众和企业办事角度优化行政流程,破解“痛点”“堵点”问题。浙江等地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力争让群众办理行政许可、行政确认事项“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改革后,衢州等地办理不动产交易登记业务由原来的国土、税务、住建3个窗口跑8次变为1个综合受理窗口跑1次办结;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也实现了“一窗通办”,从原来跑7个地方变为1个窗口1次办结。这些基于“最多跑一次”理念的改革实践实现了政务流程再造,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获得感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