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提升“放管服”改革的社会获得感(2)

张克:提升“放管服”改革的社会获得感(2)

高位推动互联网+改革创新,破解信息孤岛、部门壁垒、条块分割等历史性改革难题。要实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行政体制进行结构性优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在于破解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难题,重点是打通条块分割的数据壁垒,构建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可分阶段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政务信息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整合共享。可以吸纳地方探索实施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等方面的立法经验,在顶层设计层面出台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系列制度规范。

打通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与中介服务的“梗阻”,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优化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的中介服务流程,整合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机构、人防、消防等机构进行“多图联审”,施行“能评”“环评”等“多评合一”的统一区域评价模式,实现土地、规划、房产等“多测合一”。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投资项目模拟审批和行政审批容缺受理制度,对企业审批手续不全或次要资料不齐等的情况先行受理、模拟审批,待手续材料齐全后一次性颁发正式批文和证照。深化企业投资审批承诺制改革,彻底改变“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做到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

完善“放管服”改革的评价机制,健全第三方评估体系。“放管服”改革不能仅由政府内部自上而下进行评价,应当结合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明确第三方评估的范围、主体、程序和结果运用规则。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方评估体系建设,注重发挥国家高端智库重大政策评估的作用,构建“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的五维评价框架。此外,还需要创新评价方法,提高群众和企业满意度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分类分层对地区和部门“放管服”改革的实际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总结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加快法律法规立改废释,适应“放管服”改革的新进展。全面清理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可以通过行业自律、事中事后监管的行政许可通过修改法律法规予以取消。加快信用管理等综合性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守信奖励、失信惩戒的法律制度,保障事中事后监管新举措有法可依。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联动,梳理法律法规中列举的行政相对人申请事项时需提供的办事资料清单,消除模糊语言和兜底条款,实现受理要件标准化、简便化。

推进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配套改革,保障“放管服”改革成果落地生根。“放管服”改革既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也涉及政府间行政权力和支出责任的重新配置。例如,行政审批事权的逐级下放,引发了基层政府部门“事权、人权、财权”不匹配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省级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改革,分领域将各类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事权”与相对应的“支出责任”一一匹配,明确“放管服”改革的配套措施,避免基层政府部门陷入“责大权小”怪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