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识的塑造与中国的特殊使命
很多人都讲,2016年以来的世界体现了“变”和“乱”的特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欧洲面临多重危机,若干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发酵……世人所熟悉的那个世界似乎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人们都在问,世界将会走向何方?
在2017年1月18日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提出并精辟回答了“世界怎么了”这一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会议结束后,基辛格随即连线达沃斯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称赞习近平的演讲意义重大,认为他重新定义了全球化,在经济领域提出了一个关于国际秩序的构想。一些西方媒体及学者不约而同地发出声音,让中国来领导全球化。中国是否当头的话题还有待讨论,但国际社会的反应至少说明一点,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判断是对的,也是得人心的。在当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时期,中国高举开放、包容、创新、共享、合作共赢和公平正义的旗帜,以中国倡议、中国理念推动世界价值观的重塑,引领全球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世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因此,这个世界的特点不只是“变”和“乱”,也体现为“治”。人心“思治”,求稳定、谋发展、促合作的愿望仍然且更加强烈。正如2017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所讲的那样: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他因此提出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对世界发展的愿景,也会对全球共识的重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是中国智慧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如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为此提出两个“倡议”。一是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其实质,就是要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推动各国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二是倡导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建立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伙伴关系网络与西方国家的同盟体系不同,它没有主从之分、阵营之别,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新型国际关系及伙伴关系网络,是对结盟或对抗的传统国与国关系模式的超越,为世人思考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国际秩序建构提供了崭新思路。
中国人素有“天下”情怀,有实现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孟子曾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中国今天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富国、强国,但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关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追求目标,也因此具有国家和全球两个维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积极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复兴不仅造福自身,也必将惠及世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