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得好到卖得好(2)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2)

摘要:黑龙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载体支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经济。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种加销深度融合发展

“总投资16亿元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填补了黑河地区玉米产业链深加工空白,在本地就能把玉米‘吃干榨净’。”在北安象屿金谷科技生化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技术总监李洪波说,接下来还有总投资5亿元的大豆深加工项目、生产改性大豆浓缩蛋白项目等。

“插根筷子就发芽”,说的就是黑土地的实力。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黑龙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载体支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经济。坚持总量调控、分布合理、守住环境底线的原则,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和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一体。重点扶持新建存栏基础母猪5000头以上且存栏育肥猪5万头以上、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以上的产业链长、组织化程度高、牵动能力强的大型生猪项目,提升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以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为基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0家,实现销售收入3100亿元。

调优种植结构,推动种得好向卖得更好发展

“以前我只会种玉米,来了合作社,手把手教我怎么种菇娘,不到半年就挣了一万多块。”在佳木斯桦川县梨丰乡繁荣村菇娘种植基地,村民韩凤芹一边在大棚里除草,一边兴奋地说。繁荣村的村民,过去90%都种玉米,如今大部分已成种菇娘的能手。

和繁荣村村民一样致富的农民,正在龙江大地不断涌现。脱离了种玉米的束缚,农民的路越走越宽。

黑龙江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保证粮食综合产能不降低的基础上,继续调减玉米面积,发展鲜食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向结构调整要质量要效益。全省种植结构调整任务已落实到县。

“去年,全省玉米面积减了1900多万亩,由于‘一减’(减玉米)后边跟着‘七增’(增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粮食总产量基本没有减,仍然保持丰年水平,”黑龙江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玉米退出临储收购,市场价格由每斤1元钱减到不足0.7元甚至更低,玉米主产区和以种玉米为主的农民减收影响较大,但就全省而言,通过拓宽其他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实现了6.6%的增长,不仅打赢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也为全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省农委在北京建设的黑龙江农产品销售店,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北菜南销”生产基地,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在全国20多个省份建立农产品销售旗舰店、专营店、社区营销网点2000余个。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785家,全省各类农村电商主体发展到2.7万家,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责任编辑:李雪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