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走好新时期的网上群众路线(3)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走好新时期的网上群众路线(3)

三、迈向“网络强国”必须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

当今世界,网络媒介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基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进的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正将治国理政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我国实施推进的“网络强国”战略,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在现时代下越来越取决于其掌握、利用和支配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综合能力水平。为此,迈向“网络强国”,不断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亟须在资源整合能力、人才建设能力,制度机制适应能力以及话语转换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创新。

1.强化执政资源整合能力。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在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和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要素资源的总体性呈现。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最为弥足珍贵的执政资源主要体现为被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传承的历史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意识形态资源、公信力资源,等等。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和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基于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和互联网“变量”等带来的“复杂性社会”,党的执政资源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建构系统性执政资源体系,推进执政资源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协同互补,不断激活和传承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积累的执政能力资源,现时代意义下执政运行能力资源和保障能力资源,以及不断开发拓展增量型的网络执政能力新兴资源,强化执政能力资源的有效性供给,推进执政能力和水平创新,以建构现代执政资源体系,切实提高党的网络执政能力。

2.提高执政人才建设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政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党的鲜明特征。因此,确保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并始终保持对人才的吸纳融合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与活力的关键所在。面对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博弈和较量,尤其是面对“鱼龙混杂”的复杂舆情态势,如何更好地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强化舆情的研判和舆论的有效引导,建立完善网络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对能否走好用好网上群众路线,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强化公共政策决策网络吸纳,用网络媒介有效打开“政策窗口”,有效整合和吸纳民智民意,多层次、多形态、多领域打通和开放社会精英的流通管道,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流动生态环境,也成为整合人才队伍、凝聚人心的必然选择。

3.提高制度机制适应能力。

制度的有效性在于制度本身的建设和制度的适应能力。互联网时代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党有效驾驭网络新媒体的能力、推动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应对外在复杂形势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党自身要强化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用“一盘棋”整体思维推进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纪律管党和人才兴党。与此同时,还要顺应市场经济环境、外部环境、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等,实时完善制度机制,强化组织制度的约束力、感召力和回应力,并匹配建立一整套网络利益表达机制、协调机制、矛盾化解和沟通回应机制等,从而在制度机制的创新调适中实现利益的平等协商和互动均衡。

4.提升话语转换创新能力。

从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看,政党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与创新,政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凝聚共识。互联网建构生成网民的权益表达诉求的同时,也扩展和强化了群众的话语权,更是生成一系列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网言网语。面对传统主流舆论场和网络新媒体舆论场的日渐区隔与分化,亟须我们创新和转换话语表达形式,将宣传话语、政策话语和信息服务话语有机互动衔接,以建构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轻阅读”和富有温度情感的“网言网语”,在坦诚交流中建构价值共鸣,打通对接“两个舆论场”。

与此同时,要遵循网络媒介传播规律,塑造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话语体系,用开放、融通、科学的新概念和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切实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以“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推进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和表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化博弈与治理机制研究”[13CZZ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