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
——“人才引擎”提速发展
“过去的36年,我一直从事小麦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动作。我的愿望是要让我们的小麦品种用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盛上自己的口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有着自己的梦想。
为国出力,强国兴邦。这是所有与茹振钢一样的高级专家、专业技术人才怀揣的报国之志。
为此,各地人社部门搭平台、建载体、优生态,放手支持广大高层次人才在科学研究、民生工程等领域中发挥作用,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汇聚力量。
把握大势,应势而谋。人社部在编制《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中,专门提出要主动聚焦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来自各行业领域的顶尖专家走农家、进地头,下工厂、到学校,为基层解决了一大批技术攻关、民生发展难题。
自开创性地在上海宝钢设立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条在科研机构与生产部门之间建立的交流合作纽带拧得越来越紧,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一套有效模式。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正催生出人才价值得到体现、能力得到发挥、活力得到释放的可喜局面——
2012-2017年间,在站博士后获得发明专利近7万项、实用新型专利近2万项;自“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启动以来,39150名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服务26800多场次,签订合作协议5540多项,惠及基层群众230多万,被誉为“推动基层发展实实在在的‘暖心工程’”。
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有不少在其专业领域跃升为世界科技的“并跑者”“领跑者”。其中中科院“蛟龙”号载人潜水研究集体成功突破7000米,一举使得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作业的能力。
这是智慧光芒和科技进步互动交融的生动实践。这是人才事业与国家梦想同频共振的雄浑乐章。随着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培养造就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