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潮涌 夯筑强国路(2)

人才大潮涌 夯筑强国路(2)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综述

摘要:慎思笃行,方能瞻高致远。这五年,高层次人才队伍总量迅猛扩大、效能加速提升,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持续深化、水平全面提高……

千帆竞发春潮涌

——选育机制破除束缚

高光勇是入选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首批专家。十年前他创办了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血液净化设备等高端数字医疗器械领域研究。

如果回到过去,像高光勇这样的非公企业人才,是无缘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机会始于2013年。当年的“百千万人才工程”突破了传统体制机制壁垒,首次将触角延伸到非公领域。

入选后的高光勇,通过参加工程组织的境外培训、创新讲坛等多种途径,学习先进知识、积累发展资源,融合国外先进技术,创新内部人才管理,将企业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行业龙头企业,并在技术上实现了我国血液净化领域与世界同步接轨。

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也不例外。

各地各级人社部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将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出来、集聚起来。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起扩大到非公企业,还首次规定,事业单位可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等限制申请特设岗位引进人选;对跨区选调的,开辟绿色通道。不仅如此,入选者在申请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时可优先立项,并能择优安排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等担任首席专家等职务。

博士后制度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管理、人事关系、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打通了博士后人员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不同学科和科研领域之间的流通渠道。

在享受政府特贴专家选拔管理方面,新的通知明确要求完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跟踪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大激励保障力度,完善发挥作用的平台,建立联系服务制度。

扫除“绊脚石”,效果立竿见影。从尖端层次看,截至2014年,有52位博士后当选两院院士;从创新能力看,每万名劳动力研发人员达到42.3人/年,已非常接近2020年规划目标。

不仅如此,各地人社部门在选育高层次人才方面也探索出不少好办法:北京、上海、湖北对水平顶尖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实行“一事一议”“专门通道”,并在事业单位设立特设岗位,面向全球选拔人才。江西建立76个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03名院士、800名团队成员,形成“候鸟型教授”集聚景象;

山东发文为人才“加油”,选拔突贡中青年专家取消“副高”限制,将重点放在业绩考量,让人才安心业务专注研究。为避免专技人员继续教育“走过场”,云南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使用、晋升衔接的激励机制,学习情况作为职称申报重要条件,让继续教育工程真正起到学用互促;

青岛等多地推行下放博士后管理权限改革试点,促进人才流动更便利,人才创新劲更足。哈尔滨鼓励技术研发实力较强的小微企业,申请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产学研用一体化注入一剂“强心针”……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随着机制“坚冰”不断融化,天下英才纷至沓来、源头活水驱动创新正在从理念演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