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精神状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端正精神状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新挑战新要求,必须坚持以“四个自信”筑牢精神支柱,以“四个意识”统一精神面貌,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以确保精神清醒,努力弘扬务实担当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斗争碰硬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凝心聚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这次研讨班与十八大以来每年都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主题不同,这次研讨班聚焦迎接党的十九大。我们能否端正精神状态,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能否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始终不渝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等重大问题。

第一,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破除思想迷失、精神迷茫,筑牢强大的精神支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之路、富强之路、复兴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增强战略定力,破除一切干扰,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发展中把握大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只有坚定“四个自信”,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有勇气和底气迎接重大国际挑战,才能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

当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以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只有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强大的精神支柱,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党员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第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破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本位主义,确保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新时代,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大国执政的大党来说,如果没有一个领导核心,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统一的行动,必然一盘散沙、四分五裂。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对于统一全党思想与行动、同心同德战胜各种挑战与困难,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头脑清醒。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世情方面,我国在和平崛起、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遏制,还有,当前我国的周边安全尚且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在国情方面,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还有很多重大挑战和风险,如生态环境问题、金融风险问题等。在党情方面,在党的作风取得基本好转、反腐败取得压倒性态势的同时,全面从严治党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正所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们一方面要为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信自豪,我们有信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不能被胜利和成绩冲昏了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谨慎。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