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感叹北上广深的中产阶级每个月焦虑几次了,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告诉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在焦虑,因为大家都能时常感觉到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差距。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焦虑?波顿从几个方面娓娓道来。
势力眼。全球化的当下,势力眼也是全球化的。比如根据一个人从事的职业,人们就会判断是否值得和他交往,甚至包括对其投入感情。只有无私的母爱才不会在乎一个人的职业、收入、地位,而显然,这种爱相当稀缺。
显摆。不是社会越来越物质化,而是人们追求物质背后关联的感情。比如那些购买奢侈品的人,他们其实是极其脆弱的,需要得到他人称赞。对他们,报以同情比鄙视可能更恰当。
嫉妒。嫉妒通常发生在背景相似的人中间。相较于中世纪,社会的阶层貌似拉平了,人和人之间天然的差异便被忽视了。当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人平等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也能拥有比尔盖茨那样传奇的成功。得不到时,嫉妒便产生了。
功绩主义。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当下,仿佛上层社会的人就是成功的,下层社会的人就是失败者。在过去,一个落魄的人被称为“不走运的”,意思是他没有得到神的眷顾,而现在,会被称为“失败者”。这就是忽略了命运差异的残酷的判定。
社会导向。励志类图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告诉你,你能行;一类是告诉你,如何增强自信相信你能行。人们都在不顾一切地积极进取,不登顶的人便都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谁掌控了生活。过去认为是神掌握了人的生活,现在大家都明白是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结果是自杀率的提高——科学研究发现,追求个人主义的社会中,自杀率明显升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