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方参与凝聚脱贫攻坚的社会力量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精准”,集中体现了当前反贫困的“治理”特征。为提高精准度,就要强调治理主体的多方参与和客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把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动员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贫困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资源、政策稳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社会组织在精细精准、能力建设方面的优势,发挥市场主体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通过党组织、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着力培育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贫困治理,破解“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改变等靠要思想,最根本最紧要的是扶志。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时不能高强度地单向说教灌输,可以采用传统的“算账”、树典型、培养示范户等方式“启发”其觉悟。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对年轻人的动员。可以通过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以及各类志愿者服务平台,采用职业教育、外出参观学习、劳务输出等方式,让其更多接受发达地区的一些新鲜事物,促进其从根深蒂固的贫困文化中走出来。
总之,举全党全国之力致力于脱贫攻坚,这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坚持这一传统优势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比如,个别贫困地区的党组织以争取项目资金的多少考核驻村干部,于是驻村干部通过包括私人关系在内的各种方式向上争取,甚至通过派出单位以组织的名义出面协调。这事实上是对既有的、正规的资源流动和配置方式的挑战,甚至会滋生腐败行为。还比如,有的地方为了彰显政绩,不顾自身实际,层层加码,不择手段搞提前达标、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