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变“攀岩墙”,文物保护难在说服人心

古城墙变“攀岩墙”,文物保护难在说服人心

近日,有多名网友反映,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古城墙修葺后成为了人们攀爬、玩耍、拍照的“攀岩墙”。由于没有保护措施,爬城墙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对此,当地文物保管所回应称,已对攀爬者进行劝阻,并将采取更完善的保护措施。而记者了解到,正定古城墙始建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目前,正定城墙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于明年6月接受最终考察与世遗评审。

古城墙沦为“攀岩墙”,而它还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较于其他地方对待申遗普遍的郑重其事,正定县在此事上的态度堪称怠慢。一面“禁止攀爬”的警示牌、几句无足轻重的劝阻教育,这些似乎就构成了对古城墙的全部“保护”。这种形同虚设的文保举措,无异于是一种变相纵容。

文物古建、文化遗产遭遇各种形式的人为破坏,并不少见。此次古城墙沦为“攀岩墙”的闹剧,很容易就让我们联系到一度沸沸扬扬的“村民拆长城转盖房”的新闻。这类事件一再发生,可以归咎于公共保护的不力以及一部分人“文保意识”的缺失。但更为本质的原因,显然源于一种文化层面的价值断裂:相当一部分文物,尽管获得了官方的权威认定,却并未真正接续上“当地人”的记忆脉络和情感共鸣。

通常而言,那些地标性的经典文物,往往更容易得到当地人的自发性认同和维护。而与之相较,那些被重新发现、追加赋义、再构形态的众多“新文物”,却得不到同等待遇。正定县的古城墙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至最近才完成大部分修缮。有鉴于此,当地人在一时之间很难发自内心对之产生足够的认可与敬重。而这种心态的直接后果,就是古城墙变为了“攀岩墙”。

对文物古建来说,能不能被官方认定体系承认、获得一个光鲜身份是一回事,而能不能得到民间的接纳和尊重则是另一回事。随着文物保护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文物”进入人们的视野。该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将它们融入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又该怎样对民众进行必要的审美训练和趣味培养?这些,都是今后必须正视的问题,否则诸如“攀岩墙”之类的尴尬还会继续。

很长时间以来,一些地方都将文保事业简化为“发现文物”“申报定级”继而“设点收钱”。可是很显然,这套模式存在着致命缺陷,那就是始终未能建构起“新文物”的本土化文化脉络,故而也就难以对当地人构成足够的价值说服和行为规束——一些新面世、新定级的文物,官方奉之为宝,民众却并不买账,这一冷一热,颇能说明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相比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一处文物古建真正走进当地民众的内心,或许是一件更难的事情。只是很可惜,我们往往过于执拗于前者,而总是对后者漫不经心。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