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巍巍丰碑

矗立在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巍巍丰碑

——纪念三湾改编90周年

摘要:当年秋收起义那支屡遭挫折而迷茫、疲惫的军队,因为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而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拖不垮、打不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英雄人民军队。“三湾改编”因为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成为了矗立在人民军队建设史册上的一座巍巍丰碑。

星移斗转,年年岁岁,大地高山,旧貌新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017年9月29日是“三湾改编”90周年。在此之际,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正从新的发展阶段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深情地回望江西永新三湾村。90年前这个原本极为普通的村落,因为见证了“三湾改编”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而闻名天下。当年秋收起义那支屡遭挫折而迷茫、疲惫的军队,因为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而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拖不垮、打不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英雄人民军队。“三湾改编”因为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成为了矗立在人民军队建设史册上的一座巍巍丰碑。

“三湾改编”是人民军队寻找新道路的重要历史拐点。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终于觉醒了,这个觉醒的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八七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要独立地领导人民,“以武装的革命来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在此之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而且多次明确提出了“上山”的主张。1927年6月,在武汉给湖南来的同志开会时,他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坚决与敌人斗争,武装保卫革命!7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又提出保存革命力量的两个策略:一是投军,二是上山。并严肃指出,“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旦事变,我们即无办法。”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总结失败经验教训,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就军事工作和农民土地问题作了长篇发言,明确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亦即“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著名论断。8月9日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赞扬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会后,毛泽东同志谢绝了瞿秋白让他去上海工作的安排,主动要求到发动武装斗争的第一线。他说:“我不去上海住高楼大厦,要到山上去结交绿林朋友。”随之便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向中共湖南省委传达“八七会议”精神。中共湖南省委成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直接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这首毛泽东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当日写下的《西江月·秋收暴动》,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秋收起义的情景。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关于起义举什么旗的问题,8月12日毛泽东曾给中央写信,“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8月18日在湖南省委会议上,他又提出,“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的不能再打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帜”。秋收起义成为第一个由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以工农革命军的名义进行的武装起义,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要求设计了有镰刀斧头和五星标记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这一样式的旗帜,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军旗。秋收起义时,各路部队统一打出了“镰刀斧头”大旗,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为劳苦大众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虽然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一样也很快在探索武装暴动夺取城市的斗争中失败了,但不同的是起义部队后来去处的选择。南昌起义失败后,余部转移到了广州。而秋收起义余部则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坚决主张,战略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迈开了向井冈山战略转移的决定性一步。部队转移途中,由于遭到敌人阻击,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同志不幸牺牲,起义队伍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从5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和48匹战马。“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一些知识分子和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生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赖毅《毛委员在连队建党》)中国第一支工农革命军正在经受着考验,经受着战与降、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三湾改编就是在这样的考验背景下开始的,从此,这支不到一千人的工农武装获得了新生。

1975年10月1日,毛泽东回首往事,在床榻上给身边工作人员讲了一段故事:“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哪本书上都没有,那还是上井冈山的时候,秋收暴动以后,我们连打了几个败仗,人不断地跑,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了,人心乱得很。当时,就有人说,‘还是散了吧,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有一天,队伍来到一个镇子上,大伙休息的时候,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议论散伙的事,当时,就有人问我,‘毛委员,凭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革命能成功吗?’我对他们说:‘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用不完,绰绰有余,愿走都可以走,不信,咱们有言在先,到庆祝胜利的那天,我们肯定死不光。’1949年开国大典后,我见了几个当时听过我讲话的人,没想到,他们还都记得那些话。”毛泽东此时回忆这段历史,说明秋收暴动失利后的严峻形势是他终生难忘的,也说明那段时间他对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日夜苦思和探索,在他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