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诗话(2)

中秋赏月诗话(2)

摘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曾经照过古人的明月,在高天之上无私地照耀着人间,看着人的生命一代代流水般更替。

诗人思绪的翅膀自然不会止于赏月,更想自己变作鸟儿飞入太空,亲自天上察看一番。李贺有首《梦天》,写的就是天上的景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这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可是,天宫的景象真的就很美妙吗?显然,他这首诗中所想象的天宫并非美妙完美: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的“老兔寒蟾”,惨白的光芒斜照着的半壁月宫,反衬着天宫的绮丽、玉桂清香,给人以凄冷悲凉的感觉。于是他亮出了观点: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这最后四句,才是这首诗真正的绝唱。李贺的才智之奇,就在于他虽然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凭着非凡的大胆想象,让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经成为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于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诗人为何偏爱吟月?这不仅仅是因为月亮的美丽与神奇,而是出于历史的局限,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于是便编出许多神话,生发出若干联想。即使没有圆月的中秋夜,诗人也能因月而写出美妙的诗篇。宋代诗人王琪《答永叔问》,就是在一个细雨菲菲的中秋夜写成的,诗中这样写道:“班班疏雨寒无定,皎皎圆蟾望欲阑。应在浮云尽深处,更凭丝竹一催看。”这首中秋诗并不像寻常诗那样大加赞美圆月,而是借中秋无月的景象,写出了人们常说的“美好的东西总是多磨难”的哲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首《中秋不见月问答》写道:“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此诗与王诗相比较,诚然意境不够开阔,但因不见月而想到家中有石雕画月,由失落到安逸,亦不失意境之妙。  

古人中秋赏月诗除了多用于抒情,还时常用于言志。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进京赶考,与湖广名士柳先开并列榜首。为确定谁为状元,主考官请皇帝亲自面试。当时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让俩人以《明月》为题作诗。柳先开先写道:“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柳诗运用了蟾宫折桂的典故,表示状元非他莫属。伦文叙随后写道:“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显然,伦诗比柳诗气魄更大,且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皇帝连连说好,遂钦定伦为状元。

借中秋月咏诗言志,不能不说晚清两位诗人的爱国情怀。樊增祥的组诗《中秋夜无月》其中一首写道:“亘古清光彻九州,只今烟雾锁琼楼。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这首诗面对的背景,正是清王朝大厦将倾,国家人民俱在风雨飘摇之中。作者以无比深痛的笔调,写出了有月不如无月,因为有月照出破碎的神州山河,人们见了会更加发愁。全诗紧扣“愁”字,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心碎、心恸。鉴湖女侠秋瑾的《满江红·中秋词》,更让人热血沸腾,她这样写道:“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疏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全词充盈着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着匡国济世的凌云之志,基调高昂,语言刚健,肝胆照人,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气魄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自强不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曾经照过古人的明月,在高天之上无私地照耀着人间,看着人的生命一代代流水般更替。然而,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空抬头仰望,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千百万年来,月儿俯视着人间灯火阑珊,看尽了人间离合悲欢,却总是沉默不语,盈盈缺缺,淡然流年,兀自逍遥。不同的是人的心境与思绪,或赞赏,或相思,或感叹,或抒怀。于是,便有了洋洋大观的中秋赏月诗,一曲曲吟咏着,从古延至今。又于是今夜,也就在这月华涓涓的今夜,徜徉在古人赏月的诗文里,我借曾照过古人的中秋月辉,酿一杯温情的清酒,慢慢地啜饮着,思绪万千地沉醉着。人醉了,诗醉了,仿佛月亮也醉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高丽萍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