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未来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理论

聚焦国家未来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理论

摘要:如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的实践要求,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政治要求。处于这样一个变化加剧、关系复杂、内涵深刻的时代环境,必须更加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指明了理论创新的鲜明问题导向。

聚焦国家未来发展重大战略问题,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把握到位、思考透彻、对策正确,就能在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赢得主动、赢得胜利。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集中而成的整体性、本质性、关键性问题。思考于当下,指向于未来,有现实依据,又不等同于现实问题,需要作出科学预见。

思考和把握这类重大战略问题,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展开。更宽广的视野,就是要把我国发展放在世界大势与中国发展融汇互通的大环境下来考察,从世界走进中国、中国走进世界而形成的格局与态势,提炼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就是要全面把握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厘清相互关系,分清主次矛盾,抓住关系发展大局的战略问题,提出提纲挈领的战略举措。更长远的眼光,就是要超越眼前利益、超越短期行为,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连为一体、长远规划,既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按期实现,又着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部署开局,还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成、巩固完善,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前景、丰富内涵,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治久安、影响世界。视野的宽广度、眼光的长远度,决定着重大战略问题的统摄力、穿透力、精准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实践丰富深刻,问题复杂多样,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紧迫而鲜活,亟待加强理论研究、推进理论创新。这些重大战略问题,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思考和把握的重大战略问题,并且是在理论上提出新观点、作出新概括的重大理论创新。

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为一体、共同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基本遵循。这个基本方略表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国梦。这就是将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一代代先进分子、志士仁人的接续奋斗,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的艰辛奋斗,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奋斗,汇聚成强大的时代洪流,向着伟大梦想奋力进发。把道路与目标更加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以加快实现伟大梦想,丰富和完善伟大梦想以推进完善中国道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本问题。

如何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连接、相互贯通,有步骤、分阶段实现中国梦。“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奔小康这场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收官,是历史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使命。履行好这一使命,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是兑现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开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接力赛的开端,能否打好基础、定好方向、谋好布局,关系到能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样一个衔接过渡、转折跃升的关键阶段,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如何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基本结构的认识在拓展深化。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更加宽广和厚实。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进一步拓展道路、创新理论、完善制度、厚植文化,特别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强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而持久的动力。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根支柱,相互支持、相互转化,将有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

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各个领域的发展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赋予新的内涵,创造新的进展,达到新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经验,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保证。

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重大成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盛不衰、生机勃勃的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鲜明特色和强大动力。党中央面对经济建设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期,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中高速发展与中高端水平相匹配;面对深化改革的完善制度攻坚期,创新社会运行机制,实现了强化改革动力与保持社会稳定相协调;进一步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创新社会规则体系,实现了破除沉疴积弊与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相结合。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任重道远,决不能止步不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正在凸显,需要继续新的改革。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利益不平衡,促使人民群众呼唤全面深化改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就是改变革除某些落后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制度形式。何以发展,唯有改革。

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制度自觉到治理自觉,从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转化。治理是制度的有效运用、功能发挥和实践拓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创新、完善、实践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功能的过程。增强制度自信,就是要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保证人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强化自我更新完善的制度韧性,促进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治理能力更加有效;激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活力,破除治理体系的陈规陋习;发掘维护社会公正的制度潜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治理利益。

如何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自有国家以来几千年文明史发展的演变结果,是国家治理方式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要求、反映治国理政规律要求的必然趋势。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化与拓展,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国家依法治理,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重大转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治理机制的整体转型;依法约束权力,实现国家治理监督的有效强化;全民崇尚法治,实现国家治理文化的现代更新;全党模范守法,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