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课”距离科学的“吃苦教育”还有多远

“吃苦课”距离科学的“吃苦教育”还有多远

风中徒步七小时,仓库里打地铺睡四晚,洗澡只能用冷水……最近,武汉某中学高二年级的1200多名学生,要体验5天这样的艰苦生活。记者了解到,该校这个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0年,到今年已经坚持了28年。每年的体验内容略有不同,但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上一堂吃苦课”。相关负责人表示,“‘吃苦课’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关心他人、提高自理能力。”

俗称“吃苦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该校传统的一部分。其实,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传统,而这也成为其塑造身份标签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方式。当然,就事论事来说,舆论在评价此一“吃苦课”时,实则呈现出了两种完全迥异的见解:有人赞其是“人生历练的宝贵一课”,也有人质疑此举纯属“为吃苦而吃苦”。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怎样才是让学生吃苦的“正确姿势”,终究是个问题。

事实上,现在学校开设的“吃苦课”或“吃苦教育”,并没有指向一个明确、具体和清晰的概念。在这套含混、复合的话语体系中,“吃苦教育”包括但不限于身体锻炼、意志训练、社会体验等方面。以该中学的“吃苦课”为例,其中就有长途徒步、冷水洗澡、走访农家、参观企业等各式内容,这些未必都与“吃苦”有关,但均被校方认为“意义重大”。

由于对“吃苦教育”缺乏统一的认知,人们对形形色色的“吃苦教育”自然争议不断。冷风中徒步、用冷水洗澡,的确算吃苦,可真能算是教育吗?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其实有一定道理。毕竟,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表明,这种短时间内施加于身心的“强刺激”,可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产生持续稳定的积极影响——吃苦教育的教育方法,似乎还有待商榷。

“吃苦教育”的根本逻辑是,创造特定的情境背景,设计特定的训练项目,针对性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环境适应力、耐挫抗压能力等等。所以说,“吃苦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可以被分解和标准化的“教育科学”,这意味着其理当风险可预期、过程可把控并且效果可验证。以此量之,现如今我们所进行的许多“吃苦教育”还是显得有些粗糙了,可能学生们吃了“苦”却毫无收获。

学校传统、校园文化是一回事,科学有效的“吃苦教育”则是另一回事。“吃苦课”除了那仪式化的抽象意义之外,或许还需要更多些严谨的逻辑论证以及方法论的再设计。也只有这样,“吃苦”才能真正助力学生们的成长。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