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饰品回馈让座者,爱心在细节之处被唤醒

送小饰品回馈让座者,爱心在细节之处被唤醒

武汉69岁的吕少芳老人,曾在公交上遇到一个孩子给她让座,她将身上一个串珠饰品给了孩子,孩子特高兴。从那以后,吕少芳都会给让座的陌生人送上一份自己制作的小饰品。在过去的5年多里,多数收下礼物的人都给吕少芳和她的老年朋友们让了座。吕少芳说,她们希望送出去的“礼物”越来越多,“以爱心回馈爱心,让每个好心人的爱心都有回应。”

关于“让座”,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暖心故事,也领教过太多的矛盾冲突。轮番的舆论发酵之后,这一原本简单而纯粹的事情,似乎正变得越发复杂起来。在这种背景下,老人“以爱心回馈爱心”,用小饰品回馈让座者的创意,想必能给公众带来一些启发。爱心需要唤醒,更需要回应。让座作为一种个人美德,在很多时候的确未能得到足够的鼓励与善待。一些人将之视作理所当然,另一些人则索性无动于衷。时至今日,许多被让座者,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别人的善意。

制作小饰品回馈让座者,在不少人看来,俨然有些太过郑重其事了。现实中,人们更习惯用一个笑脸、一句感谢,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当然了,说到“以爱心回应爱心”,其实并没有标准化的方法可言,大家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抒发心意。真正需要追问的是,在接受别人的好意时,被让座者是否有真正发乎内心的感谢意识,又是否通过合适的言行将之得体地表达出来?在公交车等公共空间内,与让座有关的一系列礼仪,显然并未完全建立。

要正确、得体地回应让座者的善意,首先应该就此类行为的属性有一清晰认知:让座从来都是个体基于自我意愿的自由选择,这是一种个人美德,无关公共道德,更不是硬性责任。与之相较,被让座者对让座者表达感谢,反倒更应该看作是一种道德义务。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强调让座的美德,而甚少提及被让座者感谢的“义务”。在多数情况下,被让座者的感谢,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形式化的表情反射,远不若“精心准备小礼物”那般走心。

让座,是一件需要用心感谢的事情——老人制作小饰品回馈让座者,则是对这一常识的再次重申。至于到底该如何表达感谢,则是另一回事。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注定了对于“感谢”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和实践。但无论如何,当被让座者对让座者致以谢意时,还是理当慎重其事、真诚大方。要知道,一套健全的感谢礼仪,也是让座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两者从来都应是相辅相成。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