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内核与构建原则(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内核与构建原则(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的科学抽象,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不仅充当中国梦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可以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原则

原则是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定点”,是不可撼动的依据与准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是把握话语体系方向、影响话语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是某一专门领域的话语的有机体,它存在于政治生活领域、学术生活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三个场域。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适用场域的边界注定是模糊的,三个场域的话语不可能完全分割。因此,构建原则必须也具备三个场域的公约性,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落入“二元论”的逻辑陷阱。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应遵循以下构建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诞生之初,并未获得当局给予的政治话语权反而被竭力打压。但是,马克思主义却迅速被欧洲的工人阶级所接受并奉为指导思想。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并在无数次考验下被证明是最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迅速掌握群众,根本上在于其对社会矛盾强大的洞察能力与突出的社会批判能力。我们应该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激发马克思主义的洞察能力与社会批判能力。落实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上,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承认问题、发现问题,用能够解释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话语去搭建话语体系,敢于用“新话语”替代“旧话语”,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立的全过程。

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创新”,但也要有基本遵循,否则“体系”的建立过程便是否定“体系”本身的过程,使自身成为“无目的”的存在。因此,在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话语不能被抛弃,话语体系的创新要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关键词的基础之上。这既影响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有效性,更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2.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是在真空中生成,而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可回避的文化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文化是沟通个体“我”与社会“我”的中介,是个体“我”认识自身作为“中国人”的“我”的文化前提。对于符合社会利益的话语概念、话语模式以及隐含在话语中的价值目标的深刻理解都要以社会的“我”的意识的自我唤醒为前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最终要达到的使用主体的范围是全部中国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阶层或者某一个体。而能够完成社会“我”到“中国人”范围划定的稳定的、共识的文化标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在观念上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继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存在共通性,这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语境整合存在可能。例如,“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被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中庸之道”的现实性阐释与“辩证法”的精神内涵部分相合;“知行合一”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论原则相互靠拢。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通的例证。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继承传统文化基因的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互相结合起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界定国情的重要因素。那么为何毛泽东如此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答案还是要回到毛泽东,“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实际上承认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性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表达的工具,同时也塑造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只有批判地继承这个“源”,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理解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声。继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应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一个原则。

3.赋予话语“世界意义”。西方学者MarkMancall曾这样表达他所理解的中国,“中国对本国文明的认识不包括侵略性使命。不去提高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程度,也不给自己增加负担。”他的理解虽然不见得十分准确,却也认识到中国文明的“内敛性”。然而,在“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的当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不去主动影响他国,就可能为他国所左右,最终成为他国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实现“国内意义”,也要致力于“世界意义”的实现。

中国话语“世界意义”的实现,要建立在话语正确回答时代课题、满足世界人民普遍需要的基础之上。在内容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紧紧围绕世界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要明确中国观点、中国态度,并作出符合人类共同福祉与普遍愿望的解释,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供范式,为世界人民解决问题提供方向;在形式上,要深化对外话语理论的研究,要具体受众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符合国外受众认知特点与认知要求的形式进行灵活的阐释;在平台上,不断拓宽传播中国声音的平台,拓宽民间渠道,使更多的有认识有责任的人民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主体。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绩效研究”(16YJC710054)、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研究”(SDYC1600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山东大学团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